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展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风采

朱满德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九山半水半分田”构成了贵州农业的底色。山地农业是我省农业的基本特征,特色化、高效化关乎山地农业的生命力。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念好“土”字诀,因地制宜选产业。结合本地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我省选取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辣椒、生态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实行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等机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展。打好“特”字牌,久久为功强特色。始终把优良生态环境作为山地农业的最大优势和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宣传特色、增添特色、突出特色、强化特色,茶叶、辣椒等成为我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靓丽名片。走好“产”字路,精准统筹促融合。通过规模化扩张、裂变式发展、链条式延伸,我省部分特色产业已经走向全国,甚至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我省茶园面积仅次于云南,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天麻、薏仁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三;是唯一辣椒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省份。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龙头”的带领和“头雁”的领飞。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和帮扶,构建以小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为主力、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既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特做强,引导其与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地方经济等融于一体,也引导合作社实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发展合作社联合社,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工程。2024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3家,家庭农场达到3.5万家,共同为山地特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出山出海”。农产品不仅要种出来、养出来,关键要销得出、卖得好。通过深入推进“乡村外贸”“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和外贸产品,推动农特产品加速“出山”“出海”。持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强化供粤供港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茶叶、蔬菜等直供规模高速增长。创新“直播电商+东西协作”模式,举办“贵州好物”直播活动,推动刺梨、酸汤等特色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借助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引导66个脱贫县农特产品进驻,拓展销售渠道。

系统加强农业“三标一品”建设。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是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重要载体。我省紧抓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从省级层面统筹谋划全链条技术攻关、农产品品质研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培育“贵”字号品牌矩阵,建立品牌目录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农业品牌推介、农产品宣传认证。2024年,全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1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绿色食品517个,累计获得“圳品”认证64个、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425个。贵州绿茶、贵州刺梨、都匀毛尖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老干妈、贵三红、五福坊等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报告》指出,在各省市的地标品牌的品牌声誉、感知力、感召力平均值比较中,贵州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感知力765.66、品牌感召力738.23、品牌声誉793.0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与乡村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重点围绕肉牛、茶叶、辣椒3个千亿级产业,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竹、油茶、刺梨5个百亿级单品,地方因地制宜选择1—2个主导产业,以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2024年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产业集群8个、产业强镇58个。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产业功能,形成了新产业新业态,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施新质生产力赋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我省山地农业强省建设和共同富裕目标任务,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我省突破传统农业禀赋桎梏和要素配置束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基固本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着力点。要聚焦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转化与应用,善知、善为、善用。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对垂直农业系统、智慧农牧渔场、农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融合,需要保持极度敏锐性。若能及时掌握并应用这类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可以高位赋能、推动赶超、实现领跑。要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推动全链条要素创新性配置。要善用“资本赋能”,改善和提升要素质量及要素供给体系质量,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经营主体能力、新设施新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要活用数据、算力、生态、科技等新要素,借用新要素“引聚”和“改造”传统要素,提升高质量要素间的匹配度,引导构建“智能替代人力、算法优化经验、循环重构价值”产业赋能范式。要推进新要素新技术集成、融合、协同赋能,如推动农机、农技和农艺的集成融合,促进良种、良技、良法、良机和良田的协同配套,共同改造提升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实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三链同构”行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是提升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要延伸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要聚焦我省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单品,大力发展产后商品化处理、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拓展加工链条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及保健食品,着力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形成系列化、高端化、功能化、品牌化农产品及加工品种类。要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全域旅游、山地体育等优势资源,协同规划、一体设计与整合营销。二要提升价值链,促进全链条全领域增值。要守住乡土文化本色和生态田园底色,用活地形地貌、生态气候、物种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多样性、独特性、优越性和交融性优势,打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传统工艺、民族服饰等民族民俗特色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亲子体验、研学示范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综合体验项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从“卖原料”到“卖服务”“卖功能”“卖文化”的跃迁,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要优化供应链,筑牢特色经济发展韧性。加大产销对接、渠道升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合理布局农产品直销专卖点或仓配中心,加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全链条精准对接的高效供应链,逐步构建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营销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

实施产业联合体联农带农富农提升行动。乡村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既要体现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的过程性,也要体现为了农民、带动农民、富裕农民的结果性。要做好“前置性”工作,坚持市场引领特色产业供给端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方位提升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壮大产业链各主体,采取有效措施激活产业链主体活力。引导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作高效、共营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要因地制宜采取订单带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托管托养、代耕代种、吸纳就业等联农带农方式,健全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向战略性合作联结、股权联结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升级。要持续健全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的激励机制,对联结农民紧密、带动实效好的经营主体给予优先支持。要完善监督机制。引导各方诚信守约,完善合同纠纷仲裁和法律诉讼机制,对扶贫资源项目的惠农富农效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农民利益有保障、不受损,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落地生效。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2025-04-0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9571.html 1 展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