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深情回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在耳畔。
“现在赶上赶场天或者节假日,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不仅回头率超高,还会有游客预订。”
“我们还会在网上学习刺绣新技巧,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巧妙融合。”
杨朝芬打开手机,那些用融合刺绣、挑花、蜡染等手法制作的产品独具风格。靠着这些精美的绣品,赢得了不少订单。
“一件衣裳能卖到1500元。平时销售些绣片、头巾之类的,平均一个月销售额能有1000多元呢。”杨朝芬欣慰地说,“如今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喽。”
刺绣制衣,是苗族同胞的传统技艺。鲤鱼村一半以上的群众从事民族服饰、民族饰品、文艺表演等农旅文化产业。
“村里先前搞培训,培训出上百个绣娘嘞。”
“村里的小姑娘杨再蓉,之前带领20多个绣娘专心做苗族服饰。”
“住在村头的贺鑫旺,和家里人一起开了便利店,吃上了‘旅游饭’。”
…………
“保护好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搞活文化旅游是条好路子。”正聊得热火朝天时,屯脚镇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走了过来。
田锦华自豪地说,鲤鱼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借助一个个产业“龙门一跃”迈向富裕。
从“八月八”广场朝远处望去,自来水厂、种桑养蚕、薏仁米产业红火发展;鲤鱼乐园改造升级,文化旅游好戏连台……鲤鱼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18000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让我们更加充满干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鲤鱼村的乡亲们一定会把生活越过越红火。”田锦华的一番话,引得杨朝芬和王永珍纷纷点头称是——“盼着总书记再来鲤鱼村看看我们的新变化。”“到时候,我们再向总书记展示苗绣和舞蹈。”
如今,鲤鱼村将“刺绣”“飞歌”、板凳舞、“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之时,也能沉浸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愈发美丽动人,蜕变成遐迩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小镇”。
青山含黛,绿水环绕。寨门前,由红色与黄色组成的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