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鸟类从26种增至58种——

白甫河的“稀客”越来越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文勇

清晨,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白甫河流域的碧阳湖畔笼罩在薄雾中,几只红嘴鸥掠过水面,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摄影爱好者翟培顺老人正屏息凝神,将镜头对准一只正在梳理羽毛的小苇鳽,按下快门。随后,他翻动着相机里的照片感慨,“这两年,河里的‘稀客’越来越多,有的鸟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这一幕,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白甫河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

白甫河是一条全长29公里的河流,曾是七星关区的“生态伤疤”。过去因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堆积,河道淤塞发黑,沿岸居民避之不及。“以前河边蚊虫满天飞,窗户都不敢开。”从小住在碧阳湖边的贾治琴老人回忆。

转变始于2017年。七星关区以河长制为突破口,构建起“区—乡镇—村级”三级河长体系。33名区级河长、50名乡镇级河长、304名村级河长层层压实责任,454名巡河保洁员和78名民间义务监督员组成“护河大军”,形成“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网络。

与此同时,七星关区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治水效能。在桥头边社区,一块醒目的河长公示牌上,除了责任人和监督电话,还印着一个二维码。居民王大姐熟练地扫码打开“河长助手APP”:“上次发现河边有建筑垃圾,拍照上传后,第二天就清理干净了。”

数字化管理让治水更高效。通过APP,巡河轨迹、问题上报、处理进度全程可追溯。2024年七星关区通过平台处理涉河问题26件,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

针对白甫河流域特点,七星关区专门量身定制生态修复方案:清淤截污疏通“血管”,种植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建设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让河流恢复‘呼吸’的能力。”区水务局负责人说。

同时,群众也纷纷从旁观者变身守护者。社区干部带着宣传册挨家挨户讲解垃圾分类,退休教师组建“银发护河队”巡查排污口,小学生化身“环保小卫士”绘制护河标语……“过去是政府干、群众看,现在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新桥街道办书记彭毅深有感触。

随着白甫河流域生态复苏,碧阳湖“朋友圈”不断扩大。监测数据显示,鸟类从2018年的26种增至如今的58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鹈鹕等。每天早晨,湖畔总能看到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生态观鸟游、湿地研学游逐渐升温。

“环境好了,日子更有盼头。”在湖边经营羊肉粉馆的曾老板算了一笔账:2024年旺季单日接待游客超500人。而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餐饮、民宿、生态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白甫河的河畔,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 2025-04-01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鸟类从26种增至58种——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9096.html 1 白甫河的“稀客”越来越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