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雷山银球茶转动青山

生态茶产业为乡村增绿添彩

村民们在茶青收购点排队。(受访者供图)

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制作银球茶。(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三月采茶忙,新芽满山香。3月25日,在黔东南州雷山县望丰乡望丰村的茶山上,63岁的余正光麻利地摘下茶青。临近中午,他提着10多斤茶青赶到山脚的收购点,换回600多元现金。

“现在茶企把收购点摆到茶山下,我们再也不用挑着茶青去城里卖了。”老余拿着钞票开心地笑了。他家有7亩茶园,仅去年一年采茶收入就有4万多元。

傍晚时分,30多公里外的西江镇脚尧村,村民杨胜明接到客人预订茶叶的电话。“脚尧海拔比较高,我们茶叶采收时间还要晚一点,你放心,茶叶我一定给你按时发货。”在他身后,1760亩茶园沿着山势起伏,翠色连天。

2018年,杨胜明辞去广州的工作回乡创业,用质量管理经验改造村集体茶厂并成立了合作社,茶叶年产值达到136万元。合作社不仅建起标准化厂房,还把闲置农房改造成茶文化庭院,开展研学旅游、苗药体验等项目,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去年,这个45户人家的小村接待了600人次的研学团队,户均增收8000元。

雷山茶香正飘向世界。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苗族姑娘唱着敬茶歌,将银球茶放入游客掌心。去年“五一”期间,景区推出“门票换茶礼”活动,三天卖出5000份茶点套餐。而在西班牙马德里的茶博会上,雷山银球茶凭借“翡翠汤、板栗香”的特色,受到了国外客商的欢迎。2024年,雷山银球茶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5.67亿元。

从深山茶园到国际舞台,茶产业引发的绿色蝶变深刻地改变了雷山县。1980年,脚尧村人均收入还不足百元;到2024年,雷山县7.8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万元。

变化的背后,是“生态+科技+文化”的持续发力——雷山县94%的植被覆盖率与72.8%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16.3万亩茶园,其中14万亩已进入丰产期;5G智慧茶园正改变着传统的种茶方式,土壤墒情传感器、虫情监测仪、气象站组成“数字哨兵”,确保茶叶绿色健康;银球茶通过“干净黔茶·全球共享”活动走向西班牙、澳大利亚;全县156家茶企业,SC认证茶企达31家;5家省级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带动产业链升级。

“以茶为媒”的融合也在深化。雷山县西江镇闲置木屋改造成茶文化民宿,研学团队跟着苗家人学炒茶,春采茶、夏观星、秋研学、冬品宴的四季玩法吸引着八方来客。2024年,西江镇被评为“贵州十佳茶旅融合基地”。

行走雷山县漫山遍野的茶园,“生态变现”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愿景。从传统种茶到5G种茶,16.3万亩茶园证明:守住绿水青山,就能换来金山银山。当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每一片茶叶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音符。

--> 2025-03-31 雷山银球茶转动青山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964.html 1 生态茶产业为乡村增绿添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