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这里的花海会“成长”

——看剑河南明镇如何“种”出百万级春日经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安通

在黔东南的群山之间,剑河县南明镇用一片金色花海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自2017年首次以花为媒举办油菜花节以来,这场春天的盛会已从单纯的农业景观演变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IP。春分时节,记者走进南明大坝,探寻这片花海“成长”背后的发展逻辑。

油菜花节持续上新

三月的南明大坝,5000余亩油菜花铺展成金色海洋,飞鸟掠过花田。花田边,当地群众摆起小摊,销售着自家制作的三月粑、苕糖等特色小吃,游人穿梭其间,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

“酒店平时人少,这段时间每天都是满房状态,希望镇上多举办这种活动。”南明大酒店老板陆银仙笑着说。

这样的盛景并非偶然——作为剑河县传统粮油产区,南明镇油菜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据《剑河县志》记载,南明镇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建有油坊,用于加工菜籽油。随着2017年首届油菜花节的举办,这片耕种百年的田坝焕发出新活力。

“当时只是想通过赏花吸引周边游客,没想到效果一年比一年好。”南明镇永兴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培金说。

8年间,油菜花节不断创新升级:2023年增设花海长桌宴与篝火晚会,将苗侗饮食文化与夜间经济结合;2024年引入旗袍秀、趣味村跑,传统农耕竞技与时尚元素碰撞出火花;今年,油菜花节再次创新,新增打卡点、露营基地、农特产品展销等新元素,进一步吸引着游客光顾。游客刘榕说:“这里的花海会‘成长’,每年来玩都有新惊喜。”

土地轮作没有“淡季”

在南明镇永兴社区,杨辉开办的榨油坊里弥漫着浓郁香气,游客纷纷在店前驻足,购买新鲜的菜籽油。这个年加工100吨菜籽油的粮油工厂,正是“花田经济”的微观注脚。

“现榨菜籽油每斤能卖到12元,用的都是剑河本地的油菜籽,所以很受顾客欢迎。”杨辉介绍,得益于南明镇多年来积累的菜籽油口碑,加之油菜花节农产品展销实现的品牌效应,如今他家的菜籽油已销往省内外各地,形成了“长在田间,产在车间,食在碗间”的菜油产业链条。

数据显示,2024年南明镇油菜种植面积超480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采用“水稻+食用菌+油菜”轮作模式,种植结构得以优化,既保障粮食安全,又实现“一田多收”。

得益于油菜花节的有力推动,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也跟着种油菜。2025年,南明镇油菜花规模已发展至5100亩。

南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义炎望着金黄的花海细算生态账:今年油菜花节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100万元以上。花谢后每亩地可产菜籽超300斤,榨油后的菜籽粕又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随后土地又将进入“水稻+食用菌+油菜”的产业循环。“这片土地没有‘淡季’。”杨义炎说,这样的闭环让南明镇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有了新地标,突破了油菜花节的短期节庆效应。

农文旅融合添新彩

在油菜花节开幕式的演出上,富有民族特色的芦笙合奏及踩虫舞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这些源自田间地头农业生产的节目,经过专业编排后成为舞台上的新亮点。

“民族原生态是优势和竞争力,展示好利用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南明油菜花节活动相关负责人黄建东说。

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让油菜花节摆脱了拍照打卡的浅层旅游模式。稻田抓鸭比赛中,参赛者赤脚在泥泞中奔跑,这项富有乡土气息的比拼,因加入计时赛制变得更具观赏性;旗袍秀方阵穿行花田时,背景音乐是芦笙和山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是文化创新赋能的生动体现。

杨义炎表示,未来南明镇将持续以“农业为本、文化为魂、旅游为媒”,整合和优化农文旅资源要素,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产业升级、体验创新和品牌塑造,形成“特色农业+深度体验+文化IP”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当夕阳为花海镀上金边,篝火晚会的鼓点在山谷回荡,南明镇花海的故事仍在续写。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是油菜花从农作物变为文化符号的细腻过程。这片金色海洋不仅是春天的盛宴,更是一份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答卷。

--> 2025-03-27 ——看剑河南明镇如何“种”出百万级春日经济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789.html 1 这里的花海会“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