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汇川区:构筑人才新高地 引领发展新跨越

遵义市汇川区不断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保障。

放眼发展大势,群贤毕至“引英才”

汇川区始终把引才作为人才集聚的基石,坚持因事择人,拓宽引才渠道、丰富引才措施,千方百计提高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聚焦产业招才。紧盯先进装备制造、优质烟酒、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需求,靶向引进产业急需人才,2024年组织23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人博会,达成意向57人;制定汇川区“千企万岗进百校”引才活动工作方案,组织40家企事业单位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参加“才聚遵义·筑梦未来”引才活动,达成产业人才引进意向220余人;通过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8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2347人。扶持创业聚才。成立遵义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孵化平台,为入驻孵化的创业团队提供2年免租金办公场地,培育招引6家科技型企业入驻,顺利实现山桐子科技创新团队的技术转化应用。2024年新引进项目58个,申报创业人才项目27个,获批创业人才项目贡献奖励250万元。

厚植平台沃土,精准滴灌“育良才”

用好人才的核心在于效能,汇川区既重视引进人才“输血”,又重视培育人才“造血”。产教融合靶向培育。积极构建与高校合作培育、企业自主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多元培育体系,同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遵义博士联合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牵线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工学结合、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人才特色培养体系。推动遵义职业技术学校与贵州珍酒、驰宇精密等7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贵州军工”项目基地,设置订单式培养“珍酒冠名班”5个,为企业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500余人。搭建平台助力成才。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检验中心等重要平台培育带动作用,推动企事业单位完善科研人员奖励机制,指导申报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3个,培养集聚高层次科研人才46人,新获批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再次获批市级等额补助经费150万元。专项培训提升技能。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定向医学生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人才培育工程,定向培养医学生79人,高素质农民1357人。重点围绕提升专业技能,分别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开展各类讲座、培训等活动380余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110余人。

涵养人才生态,尽心服务“留贤才”

着力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功夫,拿出真金白银,亮出真情实意,以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大诚意竭力营造暖心的留才生态。全面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配备人才服务专员150余名,办理人才绿卡450余张,累计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54人。在全区推广开展“五个一”工作路径(一个专员办理、一个导师帮带、一批岗位推荐、一次职业规划、一次上门服务),以实实在在的5条措施服务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激励关怀助成长。搭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优秀人才职称评聘、人才深造研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2024年共完成教育、医疗、农业、民营经济系列职称申报782人,发放高层次人才津贴720余万元。同时,多渠道宣传人才先进典型事迹,新年伊始向重视、支持、配合全区人才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寄送感谢信,进一步增强单位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增强人才开拓奋进服务发展的荣誉感。暖心服务解烦忧。围绕人才服务“软环境”建设,打造“优服务·惠人才”特色品牌,不断拓展人才服务事项,动员120余个经营主体围绕安居出行、生活服务、医疗健康、购物休闲等领域,为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专属优惠便利。通过人才周、传统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国情研修、单身青年人才互动交流、集中观影、工会团建等活动,切实做到为人才服务暖心贴心、让人才工作安心顺心。

(刘永洪)

--> 2025-03-2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785.html 1 汇川区:构筑人才新高地 引领发展新跨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