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祝庆庆
“你好,你运送的茶叶已到达浙南交易市场,已签收。”3月15日清晨6时许,贵州普安景达茶业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罗芝接到浙江物流公司来电,她家的136斤茶叶同2万多斤普安早春茶一起,到达位于浙江省松阳县的浙南茶叶交易市场,并将从这里转到全国各地。
一片含着春风的嫩芽,从黔西南州普安的大山里采摘下树,加工成干茶后到达全国各地市民的茶盏中,最多只需48小时。而从位于普安县茶源街道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打包发货,到达各大交易市场,最快仅需10余小时。
“我们的早茶,就是要抢‘早’。”茶源街道办主任冯斌每天都要抽空到交易中心调研茶情、处理茶务。他说,早茶开采以来,茶农、茶企、茶商、物流公司……各环节都在争分夺秒,“你去看看晚上的茶山,上面都是人。”
当晚7时许,细寨村的茶山上晃动着采茶人的头灯,仿佛星光闪烁。
“晚上的芽更干净更漂亮,颗颗都很精神。”68岁的罗油支双手在枝叶间飞舞,手速不输年轻人。
这样的好天气,晚上采茶约3个小时,可采茶青约两斤;次日清晨5时上山,到下午5点左右,可采茶青约6至8斤。这几天龙井43茶青每斤价格60元以上,多采多收,茶农劲头十足。
罗油支与老伴当天和前一晚采摘的10余斤龙井43,傍晚前已拿到茶源街道茶青交易市场,出售给普安县鸿运聚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友,喜获现金收入962元。除了龙井43,罗友还提前收购乌牛白、早奶白。“量虽然少,但是价格高。”罗友话语中透着独到和精明。
晚风扫过普安县18万亩茶山,散布在山里的200多家茶企加工车间灯火通明,罗友的制茶机也正在开工,嗡嗡声交织成欢乐的混响,直到听见鸟鸣。
加了一夜的班,罗友载着赶制的新茶,驶进16日的早晨。
中国早茶交易中心场外车流涌动,场内人声鼎沸。安徽客商王成军瞪着鹰隼般的眼睛守在门口,瞅见罗友拖着几袋茶过来,紧赶几步就把他拦下。一番讨价还价后,王成军抢过他的一袋毛峰:“哎!犟不过你。走走走!”
市场深处,茶农孙光玉的一袋龙井前围着一圈人,许是担心出手慢错失良机,一位浙江茶商扯着茶袋就往外拖,孙光玉赶紧抓住袋子一角。
“还没讲好价钱,我不卖。”孙光玉个子小,使劲吊着袋子。
“上秤讲,上秤讲。”茶商也不放手,连茶带人拖到交易中心内的物流打包点去了。
把最后一箱茶叶送上车,再次核对了订单信息,顺丰快递合作点负责人蔡飞和20多名员工终于挺直腰杆长舒了一口气,此时已是下午4时许。
“今天从这里发出的货有2万多斤,主要发到浙江、广东市场。”蔡飞介绍,很多企业的订单排到了4月下旬,物流公司除了24小时待命,还专门开设了“次日达”专线。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和兴义机场起飞的普安早茶,次日凌晨就能到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很多茶企还有自己的市场渠道和物流渠道,每天外运‘出山’的量不止这个数。”蔡飞说,过几天黄金芽、安吉白一上市,又要迎来一波抢“早”高峰,“仅以交易中心每天发货2万斤。4斤茶青炒制1斤干茶,每斤茶青平均价格45元计算,群众每天出售茶青可达8万斤,直接收入可达360万元。”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普安春茶每年开采期较全国其他茶区早约20天。抢“早”,茶农“抢”的是眼疾手快,茶企“抢”的是马不停蹄,茶商“抢”的是各显神通,物流“抢”的是星夜兼程。一个“早”字带动流量,一个“抢”字尽显先机,这既是每年千余名省外茶商蜂拥而至的“财富密码”,也是普安县铺开“黔货出山”坦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