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山地公园省”的贵州,一直因水而优,为水而忧。
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在现有的4697条河流中,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就有1059条。贵州人均水资源量27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省份。
然而,这片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土地,却因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水网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面临着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水管家”们挺身而出,成为守护贵州水资源的关键力量。
水脉连着民心。在黔南州龙里县余下村,周显荣手握镰刀,以“咚咚”的叩击声为山村水脉“听诊”;民间河长王吉勇以“贵州河流日1+2行动”为纽带,将孤独巡河化为万人同行,一年推动近千个生态难题破解;遵义八一水库的刘道刚化身“雨夜哨兵”,10年零事故的背后,是4000公里巡堤路与暴雨夜的生死博弈;而“河湖大夫”龙海飞则以显微镜为剑,10年解码藻类数据,为贵州碧水开具精准的“体检报告”。他们的初心坚守——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幸福生活的源泉。
治水就是治民生。目前,贵州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2%,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15%。数据背后,是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将急难愁盼扛在肩头的责任与担当。
守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当节水成为村民习惯、护河化为社会风尚,折射的不仅是生产的变迁,更是民生福祉的期盼。贵州的“水管家”们,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这场“保卫战”,本质是一场文明观的嬗变,而我们每个人,都该成为守护丰水之地的涓涓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