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同学们,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的知识。”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上,贵州省核桃研究所产品开发室主任胡伯凯为贵阳市省府路小学(万科城校区)的学生们讲解关于食品的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省林科院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贵州省自然教育基地”,去年向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的小学输送了23名科学副校长。通过科普知识讲解、科学观摩课和主题科普活动等形式,加强了与中小学的联动,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支持。
师资建设:配齐配优科学教师
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统筹教师配备、资源整合、评价改革、智慧赋能等方面工作,通过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等具体措施,引领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取得突破。
科学副校长的加入,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专业力量。
“每一座桥梁的建成都是团队合作和科技创新的结果,是建筑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同学们要尊重科学,敢于想象,勇于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索未知,实现自己的梦想。”近日,同为京学贵阳附属实验学校科学副校长刘骁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桥梁科普进校园 创新成就新梦想”的精彩分享,他将桥梁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向学生普及桥梁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刘骁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南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投身于桥梁建设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去年9月,同为京学贵阳附属实验学校特别聘任刘骁凡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
“聘任科学副校长是学校推动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刘骁凡总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活力和视野,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同为京学贵阳附属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田野表示,接下来将加强馆校合作,不仅要把老师请进来,还要把学生带出去,拓宽科学视野。
实践探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我会充分利用自己在桥梁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校搭建起一座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桥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贵州桥梁工程的魅力,助力学校科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刘骁凡说。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是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2015年,在毕节市黔西二中教师刘发馥的积极推动下,该校启动创新教育,为学生们搭建科技创新与实践研究的平台。
教学过程中,刘发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刘发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兴趣。
“很有趣!通过动画演示、举例子等方式阐释实验原理,在乐趣中也活跃了我们的思维,我学会了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刘发馥的科学课让魏璟萱和同学们深受启发。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科学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需求。”刘发馥感受到这份创新教育任务带来的挑战。
多方联动: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1月6日至7日,贵阳学院开展了中小学科学教育联合教研活动。活动为“理论+实践案例+主题沙龙”的形式,包括科学教育专家专题讲座、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专题(项目、案例)主题沙龙等。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者们分享了各自经验体会,共同探讨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活动中存在的困惑及见解。
“近年来,贵州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我们也将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承担起责任使命,助力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贵阳学院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左成光博士说。
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从开齐课程到开好课程,从单向传授到多方联动,贵州通过夯实师资、整合资源、以“配齐配优科学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为突破口,持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厚植创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