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接合部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多,遵义市汇川区高桥街道按照“分区域治理、分类型创建、分层次推进”的“三分共治”工作思路,将所辖6个社区细化为城郊农村型社区、城郊混合型社区、城市市民型社区,因类施治,实现基层治理更加高效、邻里关系更和谐。
自管小组聚活力
在高桥街道十字社区的贵州慧享服装有限公司工厂里,40多名工人正在智能生产流水线上忙碌着。任炳容在缝纫机前,动作娴熟,专门为裤子上腰头,“家门口上班,非常方便,主要是能够在家照顾小孩。”半年前,她看到社区“零工驿站”发布的招工信息后,立即就来应聘。“厂里按计件工资算,一天能完成400多件,一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没想到家门口也能进厂。”任炳容说,现在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进厂,也能够照顾好孩子,非常满意。工人李陶在外打了十多年工,自从生了两个孩子后,一直在家照顾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说,去年4月应聘来到服装厂后,公司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既学到了一门技术,又给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慧享服装厂负责人罗荔介绍,该公司是一家港资企业,主要为香港的医疗系统、地铁系统以及大型公司生产工装等各类产品。选择在遵义建厂,一方面自己是遵义人,在广东的服装公司干了二十多年,经验丰富,总想回来做点事情。另一方面,考虑许多劳动力因为家庭等原因出不去,所以就回到家乡建厂。罗荔不时拿起生产线上的衣服,向工人讲解技术要领,她说,公司引进的生产线是目前遵义最先进的全智能生产吊挂流水线,普通技术工人也能提高30%产量,一年可以生产300多万件工装,订单长期稳定。考虑到工人多是女性,要兼顾家庭,厂房都选择建在社区,规模几十人,满足附近居民就近就业,不跑远路,目前在遵义建了三个厂。
十字社区和高石社区是遵义市城区以北的城郊接合部,辖区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为解决在家留守老人、儿童“一老一小”照料难,社区产业发展难,居民凝聚力不强等问题,社区通过成立睦邻自管小组,在村民中推选小组长和成员,建立起“党组织+居委会+股经社+自管小组”多方会商机制,发动社区2000余人参与睦邻自管小组建设,凝聚居民群众共建共治合力。通过睦邻自管小组牵头,打造“零工驿站”平台,联合辖区52家企业、商户,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整合盘活辖区资源,领办3个乡衔项目,带动2000余人就业。
在睦邻自管小组的带动下,居民从“自我”向“我们”转变,积极参与社区大事小事,集体观念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理事小组解难题
高桥街道泥桥社区有11000多人,70%以上是流动人口,“九小场所”及临街店铺300余家,是典型的城郊混合型社区,聚焦城郊接合部老旧小区、居民自建房流动人口摸排难、管理难、服务难、融入难等问题,社区以房东为突破口,通过“以房找人、以房管人”为抓手,建立8个房东理事小组,吸纳96名房东、111名党员、21名网格员,以及租户代表、志愿者等为小组成员,形成“社区党组织+房东理事小组+房东”的治理体系,引导房东参与流动人口管理,通过管理与服务双向发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喂,马组长,我屋后堡坎围墙遭大雨冲垮了,你得空过来看哈不?”泥桥社区柏香组居民徐香语气焦急。组长马伟接到电话后,立即在“房东理事小组”微信群发出一条动员消息,房东和租户积极回应,不一会儿就组织人员将徐香屋后泥沙清理运干净,并把大雨冲垮的地方进行了围护。
某家困难需要帮助、某处电线存在老化、某处墙体是否安全……在泥桥社区柏香组房东理事小组组长马伟的房东日志本上,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居民生活中的大小事。
“我家有4个租户,都是来城里务工的,他们在子女就学、政策补助、生活日常等遇到问题,都找我帮助,他们住在这里也安心。”老党员江胜勇是泥桥社区泥桥组的房东理事小组组长,他说,“哪里卫生搞得不好,哪里路灯不亮,哪里有安全隐患,哪家生活遇到困难,哪户有矛盾争吵……房东理事会成员之间都会相互转告,第一时间去处理。问题解决了,大家心气儿顺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江胜勇打开手机里的相册说,“你看,端午节组织居民包粽子,过年组织包汤圆、饺子,举办篝火晚会……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其乐融融!”
两年多来,房东理事小组把社区事情理起来,为群众提供信息收集、事项代办、健康义诊、政策解答等服务,办理民生实事24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组织丰富多彩的“近邻”活动和“最美”系列评选,促进邻里关系从“陌生”变为“熟悉”。如今的自建房区域,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租赁市场管理有序、流动人口服务到位、安全稳定责任落实,“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睦邻驿站优服务
“排骨汤、老鸭汤太油了,能不能增加南瓜汤、酸菜汤。”“饭菜都要做软一点,硬了嚼不动。”“我想吃鱼香肉丝,可以加这道菜吗?”“棋牌室、娱乐室要再增加点。”“我家里都没做饭了,送你们20个鸡蛋,你们太辛苦了!”……高桥街道高桥社区老年食堂员工张芹听到老人们的热心建议和关心话语,非常感动,都一一记下来,不断改进。她说:“食堂3月1日号开业,四菜一汤的标准,月票早餐5元,中晚餐8元,70岁、80岁以上特殊老人,还要再降1元至2元,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
社区83岁老人周勇与老伴在小区门口摆了个小摊,孩子没在身边,平时都是自己回家做饭,有时做一顿饭要吃几天。社区老年食堂开启后,天天都去食堂吃,方便卫生又新鲜,省去了做饭时间。“服务态度好,味道合适,按时开饭,我也从来不浪费,添多少吃多少。”周勇高兴地说。
张琴说,在食堂和爷爷奶奶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兴趣爱好,增加了亲切感,也让老人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食堂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个驿站。
高桥社区是城市市民型社区,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职能,将服务阵地前移,选择群众便利的地方建设“睦邻驿站”,在家门口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高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张小敏介绍,社区紧扣群众需求,利用城投公司的闲置用房,争取34万元民政资金进行改造装修,开办了社区老年食堂,下一步还将继续在食堂周边拓展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引导老年人走出家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对出门不方便的老人,还将发动12个网络员,送餐上门。为服务好群众,按照“一室多用、一屋多享”思路,社区将办公阵地向群众开放,错峰使用,周一周三周五免费提供给艺术团的老人们唱歌跳舞,周末提供给小孩练跆拳道,办事大厅也改造成儿童之家,有书吧、游乐园,学生放学后可以来这里做作业、玩耍。
目前高桥街道在两个城市城区建设“睦邻驿站”11个,依托阵地靠前优势,结合“力量下沉·网格赋能”行动,整合物业、业委会、在职党员,组建“我来”志愿服务队,下设6支“邻里小分队”,吸纳楼栋志愿者230余名,开展邻里志愿服务、“最美楼栋”评选、居民议事解难题等活动,共同构建社区“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参与”新格局。
依托睦邻驿站,街道还吸纳130家商铺、企业组建“爱心商家联盟”,向居民发放邻里优惠卡,提供积分兑换、商品打折、物业费减免等优惠,向外卖、快递小哥,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洗车打折优惠。收集居民微心愿,为“一老一小”特殊群体送去关爱。开办睦邻集市,让家中闲置物品变废为宝。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用心用情守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今,社区缺人、缺钱、缺资源难题被逐步破解,群众急事、难事、烦心事时时有人关心,共治共享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胡作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