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旅体融合须下足绣花功夫

金妮

贵州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把流量变“留量”,实现可持续“出圈”,持续在文化深挖、科技赋能等环节精耕细作,在“针脚密处”绣出“诗与远方”的锦绣画卷。

黔山秀水间,文旅体融合的春风正劲。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这要求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的底蕴、旅游的体验、体育的活力紧密交织形成有机整体,在“针脚密处”绣出“诗与远方”的锦绣画卷。

深挖文化资源,找准转化切口。贵州山水旖旎,景色宜人,红色文化丰富,民族风情多彩,素有“公园省”的美誉。近年来,贵州积极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围绕资源要素做足精深化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村超”“村BA”“中国桥梁博物馆”“黄小西吃晚饭”接连出圈,不断改变世界看待贵州的视角。

深入挖掘利用特色资源,将贵州特色文化符号转化为更多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仍需以精细化的“针法”拆解重组。贵州超前思考布局,对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等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文旅融合释放出更多潜力。持续增强文旅发展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赋予文化IP更多叙事厚度,继续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提高旅游格调品味,不断提升“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业态布局,编织复合场景。创新业态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与消费场景的持续升级,贵州以创新实践精准对接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在湄潭万亩茶海、凤冈茶海之心等地,游客们可享受“且将新火试新茶”的独特体验;在黔东南,榕江“村超”、台江“村BA”、雷山“姑妈篮球赛”等民族特色体育活动激情上演,游客们既可体验运动激情,又能感受现场热情。创意十足、内涵丰富的“文旅+”“体旅+”项目,多元融合的花样新玩法,给游客带来了“可触摸的文化记忆”与“可带走的旅行体验”。

乘势而上,我们要进一步打造“文旅体+”,突破传统业态平面化展示,转向多维度的“沉浸式”场景编织。持续加强对全省旅游线路、新产品、新业态和重点民族民俗活动、体旅赛事活动的宣传策划,持续强化赏花游、茶旅、避暑度假、民宿、酒旅、交旅、体旅、红色旅游、研学、民族文化等主题产品,推动旅游和更多业态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驱动,贯通虚实场景。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贵州正以人工智能等为重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贵州智慧旅游不断迸发全新活力。虚拟探险、云上观展、沉浸式数字演艺……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一批新场景、新演艺、新玩法涌现,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大好前景。

“红飘带”和《伟大转折》演艺剧目,通过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前沿科技手段对长征故事进行数字化转译,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科技赋能资源利用,创新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开辟了全新的思路,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眼新需求,如何让科技赋能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得到风景之外的美好体验,体会文旅体活动背后科技的力量?这道考题仍需久久为功、合力作答。

融合不是拼合,文旅体深度融合,实现多元需求满足,考验各地整合资源打造场景的能力,找到文旅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在“针脚”处下足绣花功夫,在文化深挖、科技赋能等环节精耕细作,方能让“诗与远方”沉淀为持久的经济动能与人文价值。

--> 2025-03-2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639.html 1 文旅体融合须下足绣花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