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3月23日正午,六盘水市钟山综合交易市场旁的丰农农资店内,店主蒋松洋刚端起碗准备吃饭,就被一位熟客的呼唤叫住。
“蒋老板,听说新种子到了!”56岁的玉米种植户朱启群跨进店门,她家7亩玉米地刚完成春耕备种,但听说店里来了待审定的“盘玉7号”新品种,硬是赶了20里山路过来领试种包,“产量要是能再提两成,明年全换这个!”
货架上,标注着“锋登玉7号”的种子袋格外醒目。蒋松洋拿起一包向记者展示:“去年在大河镇测产亩超1000公斤,创了六盘水玉米单产纪录。”包装袋上的追溯二维码一扫,种子从云南制种基地到黔西高原的“旅程”尽收眼底——生产批号、质检报告、物流信息全程可溯。
这种“先试种后推广”模式,正是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良种筛选机制。今年以来,当地已向钟山区11个乡镇发放试种包300余份,通过秋收测产建立品种表现档案,为农户构筑起科学选种的“防火墙”。
翻开柜台上的销售台账,一组数据跃然纸上:今年2月单日销售额突破3万元,春耕备耕期销售额占全年95%。在200平方米的仓储区,来自川滇冀等制种大省的化肥农药码放齐整。“每年10月就要敲定来年春耕的备货清单,既要保证供应量,更要严把质量关。”蒋松洋轻拍一袋刚备案的有机肥说道。
夕阳西沉,农资店外的道路上仍不时传来摩托车的轰鸣。为方便偏远乡镇农户,蒋松洋将闭店时间从晚6点延至8点。“上周有个发箐乡的老乡,夜里9点还来补了5包抗倒伏玉米种。”指着墙上“放心农资示范店”的铜牌,这位从业7年的农资人语气笃定:“现在管理非常严格,每包种子带票销售,二维码+票据双重溯源,让乡亲们种得安心。”
暮色中,蒋松洋开始整理当天的35张销售存根。柜台玻璃板下压着的,是六盘水市农技专家团队的联系卡。农资店外突突响的摩托车声渐渐远了,那一包包贴着二维码的种子,将会在春雨滋润的泥土里发出充满丰收希望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