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毕节市大方县八堡彝族苗族乡八一村,海拔1400米的山林笼罩在晨雾中。
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种植部负责人杨俊带着27名工人,俯身采挖埋藏了22个月的天麻种,锄头翻动间,短粗壮实的天麻种裹着黑土滚出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披绿”与“生金”的平衡术,在这片山林间有了新解法。
八一村村民赵刚的400亩林地去年为他带来20万元收入,他在合作社制作菌种,又增收10万元。“过去种天麻要砍树做菌床,现在改用菌棒,省了八成木头,产量还翻倍。”他弯腰拨开土层,淡黄色菌丝缠绕的菌棒露了出来,“每块地留出生态缓冲带,腐烂的菌棒能肥土,林子反倒越来越密。”
去年,毕节市推广菌棒代替木材的新型栽培技术,开展液体菌种培育,使八一村的天麻生长周期缩短1.5年。
离开八一村,记者驱车40分钟抵达大方经济开发区。在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副总经理田弢介绍:“公司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每年生产的1.5亿粒天麻胶囊和800吨天麻酒,销往全国多个省市。去年天麻酒首次走出国门,和俄罗斯签订了一笔1000万元的订单。”
距离加工车间3公里的“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农户周伟刚运送完一批发往广州的天麻。“以前得挑担子赶集卖货,现在交易中心渠道多了,通过手机就能接单。”
从育种到深加工,从山沟沟到国外市场,天麻产业的版图仍在扩展。2024年4月,毕节新质生产力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累计培育经营主体1496家、加工企业43家、精深加工产品63个。在百里杜鹃景区,天麻炖鸡、天麻豆腐等特色菜品被游客列入“必尝清单”。
村民李秀兰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算了笔账:“以前种苞谷,一年收入不过2万元,现在种天麻年收入6万元左右。去年在合作社基地干了180天,挣了1万多元,年底还领到分红5000元。”
晌午时分,一辆辆物流车载着天麻片、天麻酒、天麻胶囊,奔向更远的市场。
记者手记
以前,天麻种植是道“减法题”:砍一棵树,换一窝麻。如今,菌棒替代木材,腐烂的菌丝反哺土壤,亩产却翻倍。
这道“加法题”背后,是绿色生产力的解题逻辑:技术创新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与生态系统的握手言和。
当一个天麻从山野跃入车间,变成系列产品走出贵州、跨出国门时,最动人的答案便写在了村民的账本里。李秀兰们从玉米地的2万元到天麻田的6万元,不仅是收入的跃升,更是发展观的迭代——绿色生产力,不仅体现在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更体现在村民们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