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坐落于赤水河畔的牵手竹艺公司,公司四周楠竹围绕,远处山峦起伏,绿水潺潺,万亩竹林间鸟鸣不绝,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走进一楼竹编加工室,操作台前,王从芳手中的竹条在指尖翻飞,一个带有熊猫图案的竹编盖碗茶杯逐渐成型。制作这样一个竹编茶杯,对于拥有6年竹编经历的她来说是“小菜一碟”。
“赤水竹编成品,要经过选竹、起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王从芳说,有时一编就是一整天,尽管枯燥,但看到一个个作品在自己手中制作完成,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这时,牵手竹艺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刚好从外面回来。顾不上吹干被雨淋湿的头发,杨昌芹便脱下外套,向记者展示起身上的竹编胸针、发卡、挎包和钱包等随身物品,每一个都独具特色。
“做了6年竹编,觉得最难的是什么?”记者问。
王从芳想了想说,难的是要有耐性,竹编不像其他手艺,它需要你完全沉浸其中,稍微分心,竹丝可能就断了,或者纹路就不对了。
杨昌芹点头说:“对,竹编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创新。任何一门手艺能够得以传承,一定是融入人们生活中,不仅要实用,还要契合各个时期的审美价值。”
除竹编书画、竹家具、竹编茶酒器具等传统工艺品外,牵手竹艺公司还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出竹编书画、灯饰、挎包、钱包、摆件等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产品,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三重效益。
“我们还接受私人定制呢!”杨昌芹介绍,公司目前已生产超过1万种竹编生活用品、家具及装饰品,去年产值已突破2400万元。
为了让赤水竹编走出贵州、走出国门,公司已在南非、委内瑞拉等国家举办过援外竹编技能培训班,接下来,将加强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成为讲述贵州绿色故事的一张靓丽名片。
记者手记
赤水竹编证明绿色生产力并非高新技术的专利,依托生态资源,同样能走出一条“低消耗、高价值、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竹子生长周期短,采伐后无需重新种植,是“砍伐即再生”的循环模式,完美契合绿色生产力对可再生资源的要求。目前,赤水竹编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赤水拥有132.8万亩竹林,竹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2024年,赤水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90亿元。
这种“小而美”的绿色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