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牟元媛)阳春三月,阳光洒在乌蒙山深处的六盘水市水城区猴儿关村。村口一栋民房的外墙上,色彩浓烈的农民画格外醒目:身着苗族盛装的男女在田间载歌载舞,孩童举着风筝奔跑。一派和美乡村的文明和谐场景。
画如生活,生活如画。这是村民画师杨明英、熊师提等去年联合创作的《花前月下》,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墙”。杨明英感慨:“如今,画里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过上了。”
猴儿关村是水城农民画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当地文化馆组织村民将刺绣、蜡染技艺“搬到纸上”,用画笔记录生活。40多年来,水城区通过“农民画+”模式,已培养1500余名画师。
这一支支从田间地头“长”出的画笔,不仅让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还画出了乡村文明新图景。
若说农民画是乡风文明的“底色”,创新则是让它“活起来”的笔触。在夜郎风文化非遗工坊,年轻画师徐源告诉记者,通过建立VR展厅、尝试NFC数字藏品开发等手段,让水城农民画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了。
画着“孝老爱亲”故事的文化墙、印有农民画的垃圾分类箱、融入民族元素的村规民约展板……村党支部书记杨雪莲笑言:“以前红白喜事攀比成风,现在家家户户都在‘晒’自己创作的家风画,比的是谁家画美、谁家家风好。”
如今,水城区随处可见农民画的元素,一张张农民画不仅成为“看得见文化、留得住乡愁、引得进产业、带得动致富”的水城名片、美化乡村的装饰,更是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促进乡村文明和谐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