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智”: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

3月20日,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贵阳永青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车间里,在5G专网构建的“神经系统”中,无人搬运车正有序穿梭于立体仓库,机械臂也在精准完成毫米级精密焊接。

每一次焊接机器人完成精准作业,质量数据会即刻汇入商业智能(BI)分析平台,化作驱动决策的数据燃料。

在这里,从产品设计到成品下线,每个环节都折射着数字化变革的力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贯通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制造执行系统(MES)精准调控着生产线节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与仓储管理系统(WMS)的深度协同让物料流转效率飙升40%。

“数字化转型不是问答题,而是必答题。”贵阳永青战略发展部部长吴正凯说,贵阳永青组建团队,近5年来投入数千万元启动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通过引入智能化产线打造数字化工厂,构建从订单获取、生产排程到质量追溯的全流程数字化系统,打造出“从线上订单获取—系统排产下单—车间数字化生产”的闭环管理体系。

而在2019年以前,车间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车间每天都被催单电话淹没。”贵阳永青制造部部长张谨平说,那时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种产品订单占比高,每批产品规格迥异,工人每天要切换数十次生产参数。焊接工位前,即便老师傅们手持焊枪全神贯注,每小时也仅能完成60片PCB板焊接,产品一次性合格率勉强达到90%,返工品堆积如山。

面对不断增多的订单,公司发展陷入两难。“简单增加产线虽能短期缓解产能,但场地、人力成本将陡增,若选择智能化改造,则需承受设备投入风险。”吴正凯说,经过数次论证,公司最终选择用数字化重构生产体系。“传统模式已触天花板,唯有智能化能同时破解效率、质量和柔性生产的三角难题。”

同样的工序,此前需要工人手持焊枪忙碌4天,“机器换人”后被压缩至1天:2019年至2024年,仪表控制产品线每天的产量从400台增长至1200台,质量合格率从90%左右提升至99.9%,营收攀升至3.5亿元。

依托智能化产线的技术支撑,贵阳永青加速拓展产品应用边界。“其自主研发的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成功适配南极科考特种车辆,攻克了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难题。要知道,在南极昼夜40摄氏度的剧烈温差中,科考车底盘局部温度可达70摄氏度,而车外空气温度低至零下50摄氏度。这套系统比南极企鹅更耐寒抗冻。”吴正凯说。

市场表现验证了转型成效。2024年贵阳永青销售收入为3.5亿元,工程机械控制器、显示器等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31%以上,其极地特种车辆电控系统更入选南极科考装备名录,服务柳工、中联、徐工、临工、龙工、三一重工、卡特、沃尔沃等国内外知名的主机厂商,行业获得“贵州省单项冠军产品”称号。自控工程智慧配电及自动化控制产品则为省内外的基础建设、工矿企业、水文水利、园区管理等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贵阳永青通过自主研发打造的智能生产线,仅用5年时间将仪表控制面板年产量提升至原来的300%,产品合格率提升百倍,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从效率提升到产值突破,贵阳永青实践表明,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敢为人先的智造变革,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 2025-03-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387.html 1 “智”: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