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谢朝政
毕节市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坐落在乌江上游的总溪河畔,村中一座独峰形似枪杆,被当地人称为枪杆岩,“枪杆”直插云霄,村庄因此命名。
“90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把革命精神播种在这片土地。如今我们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枪杆岩村党支部书记蒯良自豪地说。
“1935年4月,红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到此进行短暂休整,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现年78岁的老教师、老党员蒙兴文,是化作乡知名的党史村史专家,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宝贵的历史。当年,红九军团在邻近枪杆岩村的大方猫场遭到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围攻,从梯子岩突围后,穿过手扒岩来到枪杆岩村,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接待。红军不愿扰民,安排部分伤员住进乡亲家里后,其余人就在村里的大楸树下休息一夜,第二天又踏上征程。
在村里一处绿树成荫的小院里,一座土墙茅草屋门头上的木牌赫然写着“罗炳辉休息室”几个大字。村民们说,当年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将军在这里住了一晚,土墙房几度坍塌又修缮,一直保存至今。
在村里的红军长征陈列馆里,展陈着红军经过村庄时留给村民的纪念品和纳雍籍老红军的事迹。“我们要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蒯良说。
红军广场旁,47岁的杨洪忠把自家的二层楼房装修成民宿。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忙着打扫客房卫生,屋子内的窗帘、被套上绣着充满苗族文化元素的图案。客厅里,他的妻子手握蜡刀端坐桌前进行民族服饰蜡染。
传承着蜡染刺绣手艺,搭乘文旅产业发展的春风,枪杆岩村的人们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家里种了水果,我凭借建筑技术包些工程来做,加上老婆制作手工民族服装,日子越过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杨洪忠满脸笑容。
2019年,纳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职工李俊美来到枪杆岩驻村,组织乡亲们把《滚山珠》等苗家舞蹈练习娴熟并在枪杆岩景区的文旅活动上演出,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蒯良说:“如今村里组建了芦笙舞蹈队,去年避暑季大受好评。”
蒯良告诉记者,现在枪杆岩村已成国家3A级景区。为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村“两委”团结带领大家发展水果、民宿、餐饮等产业,村里现有樱桃、李子等果树700余亩,民宿62间,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民的日子过得很红火。
“这几年夏天,来我们村避暑的游客很多,这为我们发展民宿餐饮和水果采摘带来了机遇。”蒯良说,下一步村里还将打造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步行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更好服务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