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市民”杨双玉的新朋友与新工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3月中旬,倒春寒来袭。一夜春雨过后,铜仁市玉屏自治县康华社区里刚盛开的樱花被打落一地。

一大早,杨双玉和姚小平相约出门,到物业公司拿上笤帚,开启一整天的社区保洁工作,将这一地花瓣和其他垃圾、杂物统统清理干净。

杨双玉和姚小平是上下楼的邻居,相识于7年前,关系亲如姐妹。一年前,社区完成“红色物业”创建,赋闲在家多年、急需一份工作帮助改善生活的两姊妹,双双在这里得到了公益性岗位。

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是玉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着从玉屏各乡镇、村寨搬迁来的893户3639人。杨双玉是第一批搬来康华社区的居民,老家在田坪镇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寨,丈夫在江苏打工,她带着小孩和家里的老人一起住进了新房。姚小平晚一年搬来,她来自更远的亚鱼乡,距离县城45公里,同样带着小孩住进了杨双玉的楼下。

虽然年龄相差不少,但杨双玉和姚小平有很多共同话题。同样是3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同样在外打工,她们也因此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过去几年,杨双玉和姚小平都遇到不少相似的问题,比如,搬迁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吃菜要花钱买,用水也要花钱……没有钱,也没有土,孩子太小、老人年纪又大,我也没法出去工作。”经济压力让杨双玉有些焦虑,搬来的第一年里,她几乎每周都会回到老家待上两天。

适应期并不算长,杨双玉和姚小平在社区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参加培训。康华社区开设了“微课堂”,课程五花八门,杨双玉在这里学会了家政、厨师等技能。与此同时,社区还开辟了“微田园”,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土地,杨双玉、姚小平各自种上蒜苗、青菜等蔬菜,日子忙碌起来,便也打消回老家的念头了。

2024年,两家最小的孩子都上了幼儿园,杨双玉和姚小平终于有工作的时间了。恰好此时,社区创建“红色物业”,两姊妹便先后应聘上了保洁的岗位。

两姊妹的生活节奏再次“同步”:清晨,早起为孩子做早饭,挨个送去学校后便来到物业公司,换上工装、拿上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偶尔回家做饭,或花几元钱在食堂解决;下午,工作收尾后去打理一下自己的“微田园”,摘几棵蔬菜回家做饭。这份工作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补贴家庭开销,杨双玉和姚小平都感到十分满意。

“社区成立7年多,我们陆续用‘微工厂’‘微田园’‘微课堂’‘微关怀’‘微市场’等解决着居民的生活需求,让‘新市民’们住得安心、舒心。”社区第一书记刘榜兵介绍,随着“新市民”对城市生活逐渐适应,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和向往,像杨双玉这样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妇女还有不少,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更具体的问题,正是社区努力的方向,“一直以来,防止返贫都是社区的重点工作,一方面,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居民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监测机制,随时关注搬迁户的动态,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2025-03-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373.html 1 “新市民”杨双玉的新朋友与新工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