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杨涛 实习生 陈轩 摄影报道
3月13日,“D医生”第三次以专家身份,“出席”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多学科会诊。席间,却遭部分专家“冷眼”。
“最近不少病人拿DeepSeek诊断结果来看病,如果AI能看好病,还要我们医生干嘛!”
面对质疑,主持会诊的肝胆外科一部芶欣教授,笑着接过话茬,“医疗AI不是医生的替换者,而是医者仁心的放大器。”
新年伊始,开源大模型DeepSeek,惊艳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全国近100家医院已实现DeepSeek本地化部署。
已在肝胆胰脾外科深耕30年的芶欣教授,随即带领团队,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当AI承担70%的标准化工作后,医生便能腾出双手,紧握更多需要温暖的手。”芶欣说。
不过,想用好DeepSeek,必须先明确应用制度,规避潜在的伦理问题。
“引入国家卫健委《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框架,限定使用场景,最终决策权须由医生行使。”
“将AI生成内容纳入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并建立‘双人双审’质量把关机制。”
…………
2月15日的贵阳,天空阴沉、寒风凛冽。芶欣教授团队的讨论热情却越发高涨。
这样的讨论,半月前就已开始。那天下午,《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一科DeepSeek应用管理制度》正式形成,开创国内大模型技术临床科室级应用规范的先河。
不过,若不了解它的深层次逻辑,DeepSeek的回答总令人失望。
找课程、看攻略,连续多日自学,芶欣教授团队逐渐掌握方法。
“中年女性患者,诊断:胆囊结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希望进行手术治疗。请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2月24日,肝胆外科一部主治医师李强首次将抹去患者隐私的关键医疗指标输入模型。芶欣站在一旁,紧盯屏幕。
仅用时39秒,一份包括腹腔镜下单孔胆囊切除术的诊疗计划便展现出来。
“精准、全面。以后科室看诊,都给患者提供一份DeepSeek生成的《个体化病情说明手册》。”芶欣激动地拍了拍李强的肩。
“内容涵盖手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等,其实医生都说过。但拿着手册,心里更有底了。”患者李雪(化名)说。
“D医生”打辅助,真医生唱主角。如今,肝胆外科一部已为50例住院患者提供该项服务。
“医患沟通时间平均延长12分钟。通过标准化服务释放更多人文关怀,才是使用AI的意义。”芶欣说。
应用场景还在拓展。多学科会诊,成了“D医生”的另一舞台。
半个月前,66岁的罗梅(化名)在贵定县人民医院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1月有余,遂转入省人民医院。
入院后,芶欣诊疗团队发现罗梅存在复杂肝占位合并胰腺病变,经多项检查后,初步考虑为胰腺癌并肝脏转移。然而,因病情复杂,家属对医生提出的诊疗方案存疑。
为进一步明确诊疗方案,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10余名专家讨论近1个小时,DeepSeek同步实时解析专家们的论点、论据。
用时45秒,一份包含6种治疗路径的《001号疑难病例诊疗方案》,随即生成。
“DeepSeek精准标注‘术后营养阶梯管理’等专家讨论时的疏漏环节,表现出色!”芶欣总结,“构建‘AI联席会诊官’制度,确有必要。”
迄今,肝胆外科一部已利用DeepSeek辅助诊断系统,为11位疑难病例患者提供诊断服务。
然而,一切才刚开始。临床医生与AI的握手,仍在深入。
目前,芶欣教授团队正着手构建“三维手术模拟—机器人辅助切除—智能康复规划”的全流程AI诊疗体系,实现复杂病例诊疗的流程优化。
“DeepSeek抹平技术差异,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既然如此,那就加油吧!”芶欣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