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雪雪
“一年有200多天在野外,不是在项目上,就是在去项目的路上。”作为一名地质人,这是常红亮16年来的工作日常。
常
红亮,现就职于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同时在贵州煤田黔中地质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工作16年来,在煤炭勘查、磷矿勘查、矿山地质、地灾防治等领域,累计主持参与相关项目120余个,助力煤炭、磷矿资源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2008年2月,大学毕业后的河南青年常红亮,正式入职贵州省煤田地质局。“那时,从贵阳到较近的龙里项目点,车程要4个小时,而远的则要七八个小时,接连不断的盘山公路让本不晕车的他吐了无数回。”常红亮回忆。
尽管起初有些不适应,但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舒适的气候条件、单位的贴心关怀,让常红亮安下心来,坚定了扎根贵州的信心——“天时地利人和,定能找到好矿。”
翻山越岭、爬坡下河,常红亮和同事去过人迹罕至的密林,见过大山里最美的四季……没有导航,也没有路,就手拿地质锤、罗盘、图纸和记录本,一点一点寻找方位。有时候找不到目标点,遇到有当地村民还能问一问,如果遇不到人,只能靠团队反复摸索。
交通不便、生活不便,面对的都是荒山野岭,“找矿需要的不仅是能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常红亮说,那时,和外界的联系全靠一部手机,如果遇到信号不好,还要爬到山顶去找信号。
“困难是常态,不轻言放弃是克服困难的‘法宝’。作为项目负责人,就是要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常红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
在福泉磷矿新桥磷矿山补充勘查项目中,常红亮连续100多天白天忙项目,晚上熬夜“恶补”磷矿知识;在关键节点,他连续下井20多天,和测量人员一起测量巷道,编录矿体,作图分析,终于摸清磷矿分布规律。
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瓮福磷矿等10个磷矿山20余个项目的工作,其中首个大型磷矿勘探项目隔山榔磷矿勘探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常红亮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以实际行动服务贵州‘富矿精开’战略部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资源、能源保障贡献新的力量。”常红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