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东 张朋
站在赤水河畔的习酒厂观景台远眺,绿得透蓝的河水像一条碧净的绿腰带,绕着习酒厂区顺江蜿蜒而去。
层层叠叠的白色厂房,依山顺坡而立,错落相间于绿色间;深深的河谷,雄势的大山,蓝蓝的天,白色的云,在时空间静静地飘。
这幅美丽的景致,让人看得见清新的山水,听得见江水的浪涛,闻得见弥漫鼻息的酒香。
赤水河,一条生态之河,孕育出的财富,见证着习水生态文明铿锵的足音。
习酒,承载着习水经济主导产业,亦是赤水河流域不可或缺的生命共同体。她是经济的,是生态的。好山好水出好酒,环境保护来给力,有一江碧水方有一瓶中国好酒。这就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魅力。
这,源于生态建设的合唱。环境保护,这是一场攻坚,且驰而不息。
十余年来,习酒公司坚持开展“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植树、植草面积近千亩,累计植树3万余株,绿化美化河之两岸,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公司先后投资近10亿元,高标准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开展排污口改造,将处理达标的排水退到临江河排放,最大限度保护赤水河水质安全。
全面开展锅炉“煤改气”,投资9400多万元将全厂区原有9台燃煤锅炉取缔改造,新建洪滩、沙井等片区17台燃气锅炉,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
开展赤水河流域水质和空气质量监测,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库,构建全过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数据监控。依托酱酒核心产区优势,以文化为引领,构建“酱酒+文化+旅游”新发展模式,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和产村融合于一体的文旅新高地。
保护绿水青山,抱回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产业经济跃升,一瓶习酒,让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快步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大赛道。
遵义市习水县深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无不与生态紧密关联。
习水是产煤大县,曾经“黑黑有名”,煤炭工业一度成为其支柱。而今,向“绿”转型,向“新”而行。
一斑窥豹。沿着高速公路一侧望去,青山与黔北民居互相映衬。这里是马临街道,减“黑”增“绿”发“羊”财,走出转型发展“羊”关道。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临是习水县煤炭核心产区,建有180多家煤矿企业,产能占全县一半,还聚集水泥厂、磷肥厂等,是县里名副其实的经济排头兵。然而,煤炭开采导致地质灾害、地层塌陷、粉尘污染等问题凸显,环保压力巨大。
进入21世纪,顺应绿色发展强音,马临街道开始转型。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关停“散小乱”煤场,推动煤矿升级改造,目前仅保留4家优质煤矿。开展废弃煤矿生态修复,协调二郎电厂、习水水泥厂逐步消化存量煤矸石,实施废旧矿山覆土和植被恢复工程。强化矿山修复监管,定期巡查关闭矿井、复耕土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确保生态环保落地到位。
一手关停煤矿,一手生态养羊。凭借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麻羊产业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走出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设立麻羊发展基金,通过新生羊羔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其中,富兴牧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修建1万平方米养殖基地,年出栏优质种羊3000余只、优质商品肉羊1500只。加强良种繁育,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订单养殖大户1700多户,受益群众2.8万余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
这是一个互为共生的生态过程。麻羊养殖带动上游种草,通过人工草地建设与天然草地改良,加强灌草丛资源开发,推进草捆、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实现牧草产业化发展。目前,马临拥有1500亩牧草地,亩均产值超5000元,青玉米亩均产值增长到4000元。黔北麻羊生态养殖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习水麻羊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双重荣誉,“养殖基地+中央厨房+直营店+加盟店”“生态养殖+熟食加工+线上直销及线下直营”构建起完善生鲜配送体系,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700余家直销体验店、连锁店,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生态变经济,道道皆风景。习水向北,一个叫飞鸽的山村:高高的青山,清清的绿水,灿灿的风光,爽爽的清凉。
飞鸽,宛若鸟儿,拥抱着林海,构成习水生态文明的又一大景观:每当夏秋时节,总有成千上万的重庆、四川以及周边的游客前来消夏度假。
缕缕凉风间,观苍山云海,涉水上公路,赏丹霞奇观,黔川渝相交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然成为习水飞鸽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这一片“绿”,是坭坝、寨坝、大坡、三岔河、仙源、双龙等镇乡所及80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凉资源”激活康养避暑“热经济”。良好的生态气候和区位优势,让这里的康养旅游风生水起,一跃而成为“旅居习水”的典型。
这是一个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考量。习水毗邻“中国火炉”重庆,正是凭借丰富的“凉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度假区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先后获得“亚洲可持续生态景观奖”“中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最美生态度假胜地”等称号。
习水致力“生态立县”,一路向“绿”而行,旅游红火,产业振兴,村庄繁荣,成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贵州省森林城市”,以“绿”兴“产”,以“绿”兴“旅”,厚植生态底色,彰显生态特色,让城市乡村更美丽,让百姓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