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大思政”体系 照亮学子成长路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晓理(右二)为学生讲解机械零件加工工艺。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思政课教师带领新生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

王晓 田靖雯

在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机械工程系教师杨晓理的故事广为流传。自幼失去父母的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忱,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顺利完成学业。留校任教后,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方面成果丰硕,更是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而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微视频《技·艺·匠·心》,成为学院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杨晓理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奋斗传奇,更是贵州机电职院深耕思政育人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贵州机电职院始终将思政教育置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位置,坚守育人初心,积极开拓创新,从多个维度发力,精心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格局,踏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之路,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育人:筑牢思政主阵地

课程作为教育的关键载体,贵州机电职院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打造思政“金课”,深入探寻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在贵州机电职院各系的课程里,通过讲述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在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背后蕴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贵州机电职院积极举办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专题讲座,邀请业内专家为教师们答疑解惑。通过对生动案例和丰富经验的学习,教师们明确了课程思政教案的要点和教学示范样例的要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为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体系筑牢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学院在思政教育建设上积极拓展交流合作。主动与省内外兄弟院校开展跨省、跨校交流活动,以常态化集体备课作为重要抓手,立足地域文化与自身特色,开发一系列校本特色思政课程,携手兄弟院校共同打造跨地区、跨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迈向新高度。

“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将个人‘小我’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我’之中?”……学院在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宣讲,不仅实现校园全覆盖,还将贴近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话题,在理论宣讲中得到深入探讨。正是课程思政融入全专业教学,持续强化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

如今,贵州机电职院各专业课程都已成为思政教育的坚实阵地,从专业课的理论讲解到实践操作,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促成长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贵州机电职院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多彩贵州 志愿黔行”服务队走进乡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把知识和温暖传递到偏远地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使命的重量。

“行走的思政课:凝聚青春之火振兴乡村”实践队走进“村BA”发源地——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从宣传宣讲粮食安全知识,到设计开发旅游文创产品;从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到协助村民晾晒农作物、捐赠助学,队员们全方位融入乡村生活,深刻理解“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多彩贵州 志愿黔行”服务队荣获“多彩贵州”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实践成果(短视频)奖,“行走的思政课:凝聚青春之火振兴乡村”实践队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

推行“大实践”,书写“大文章”。

贵州机电职院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构建起形式多样、覆盖全面的教学实践活动、团学活动体系。先后派出两批青马“星火”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遵义花茂村、苟坝会议会址、黔南瓮安猴场镇下司社区、八一小学、猴场会议会址等地,开展“一线课堂”“红色走读”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领命出征、脚步丈量、眼睛发现、耳朵倾听、内心感应”的深度体验,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课堂。

文化育人:传承基因润心田

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深厚土壤。学院始终秉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三线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职业精神培育深度融合,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浸润、资助关爱等举措,开辟出独具特色的铸魂育人路径。

学院高度重视文脉传承,将“大学精神价值共同体”概念形象化、可视化,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全过程,完成校史馆、“印象·机电”红色思政文化广场、工匠精神文化栈道、八大思政育人主题长廊的建设。积极开展校内楼宇和道路的命名征集活动,使学院的楼宇、道路、景观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生动的文化教育载体和鲜活的育人读本,更好地彰显了校园人文之美,提升了学院的文化品位。

同时,学院借助新媒体技术绘制校园文化景观、地标性建筑景观地图并作释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示,为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历史沿革、特色文化提供了便利,激励着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拼搏。

学院还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亲身参与体验,真切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举办“夜幕下的思政课”,组织师生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党史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光影与知识的交融中,感悟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与黔南州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在文化推广、课程开发等领域深入合作,为学生搭建广阔文化学习平台,为“大思政”注入源头活水;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新生开展实践教学,利用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实现知识增长与灵感启迪。

正是在思政教育成果的激励下,学院学子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屡获佳绩:

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师生创作的思政微电影《心之所向》荣获长视频组一等奖;学院罗闪翅老师被授予2024年贵州省高校“思政年度人物提名”(专职思政课教师)称号;学院报送作品《红色建筑积木·遵义会议会址》荣获“红飘带”——红色文创伴手礼赛道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级决赛中,学院3名学生勇夺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

这些成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荣誉,更是学院思政育人成效的有力见证。

在思政育人的征程中,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榜样引领等多维度的有力举措,学院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让思政教育的灯塔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持续闪耀,指引他们驶向美好的未来。”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本文资料图片由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 2025-03-21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204.html 1 特色“大思政”体系 照亮学子成长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