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民族大学

构建“大思政”格局 提升铸魂育人成效

2024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党员求是班赴遵义会议会址开展“青春长征”暑期“三下乡”研学活动。

2024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青年学生实践团赴苟坝会议陈列馆重温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 (资料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提供)

陈阳

获批省级精品微党课2项,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2项、优秀思政工作案例2项,省教育厅思政精品项目10余项;获批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师生在全国、全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全国二等奖4项,获全省一、二、三等奖20余项……这是贵州民族大学2024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是该校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始终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思政课程铸魂育人成效,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说。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1234”工作理念和“九抓九有”工作路径,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构建“1+10+10+N”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 把稳立德树人“方向盘”

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必须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坚持把牢“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突出抓好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三个保障”,确保思政工作领导有力、开展有方、推进有序。

学校先后出台《中共贵州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民族大学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建立完善校院两级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同时,按照“1+10+10+N”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先后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铸魂”课程育人、“求是”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子方案和《贵州民族大学关于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十大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全校70余个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科研教辅机构,结合自身职责职能和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或计划,构建起“全员育人”聚力、“全程育人”发力、“全方位育人”助力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校党委还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一切力量参与育人,通过全员育人带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内容,纳入党委书记述职述责报告;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组织员管理细则等;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单独设立党务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单列指标、单设条件、单独评审。同时,还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等。

“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介绍,思政课教师中现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金师”2人,贵州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1人,硕士生导师19人。还聘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多名专家作为特聘和兼职教授。

坚持守正创新

抓牢铸魂育人“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大力推动以思政课为支撑的铸魂育人新格局,抓好教师主力、教学主导和学生主体“三环联动”,突出人人有为、时时有成、处处有心,不断彰显门门有思政、师师重育人的课程育人效果。

“全员育人”聚力。以教职工为主力,学校依托“三级联学、五级联动”“五有三转”政治理论学习机制,明确了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组织、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形式和要求等。并且每年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持续提升育人素养;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明确育人责任;深入实施“三联系”计划,带动全员育人蔚然成风。

近年来,学校获贵州省“最美高校辅导员”2人,“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3人,“高校思政年度人物”1人,“高校思政新秀”2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新时代贵州人”2人。

“全程育人”发力。以教学为主导,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基础夯实年”“质量提升年”“特色挖掘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三年计划,强化集体备课,开展教法攻坚比赛,深化打造思政金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省级金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21年全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中获第二名。连续8年,组织师生参加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共获奖8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7项,实现大满贯,另有最佳摄影奖1项。

建成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示范课程11门、教学名师(团队)9个、示范教学案例7项、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31项、教改项目21项。

“全方位育人”助力。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以“六六六+N”(入驻六支队伍、突出六项教育、搭建六个平台)工作举措,破解“一站式”学生社区“谁来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难题,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三全育人”升级版。

学校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案例荣获2021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构建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通过“奖、贷、助、勤、减、免、补、偿”发放各项资助资金超过1亿元,资助学生超过2万人次。开设网络思政教育专栏,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培育“党史+校史”宣讲、“1+1”理论宣讲等网络思政直播品牌。

坚持特色育人

擦亮“贵民同心”金招牌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聚焦发力、重点突破是关键。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突出特色育人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1234”育人理念、“九抓九有”育人路径、“1+10+10+N”育人格局,形成“一主线四保障六融嵌”特色育人模式,强化“石榴籽”特色育人品牌培育,从有形、有感、有效三个维度上下功夫,科学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育人体系。

抓“符号共识”培塑,打造育人品牌。学校开展“石榴籽青年行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立“石榴籽青年研究工作室”,并积极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编写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融合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创新推出“以艺润心以美育人”工程。油画《解放贵州》等3幅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芦笙大摆裙》合唱节目获国际合唱节民族音乐组金奖。

抓“价值共鸣”培塑,丰富育人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教材体系、学科体系、人才体系等建设;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材,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高地,设立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郝亚明教授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近3年,学校连续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抓“行动共进”培塑,拓展育人成效。学校引导学生在助推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繁荣发展上见行动,以推动建好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等特色基地为抓手,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助推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繁荣发展。

引导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见行动,培养了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事业献出生命的余金政;坚守彝族山村11年,不脱贫不下山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波等一批投身民族地区的优秀校友。

近年来,学校共组织283支“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贵州民族地区30余县,运用1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惠及少数民族群众万余人次;“三下乡”大学生服务队伍中,44支团队、24名个人荣获省级表彰;学校“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获贵州省“双培”行动先进集体称号;学校“推普+n”志愿服务项目斩获省级金奖、全国银奖;多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 2025-03-21 贵州民族大学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8200.html 1 构建“大思政”格局 提升铸魂育人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