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提振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贵州应如何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激发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活力?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主任熊德斌: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是提升经济高水平动态循环的关键。贵州省具备生态、文化、特色产业和区域的比较优势,我们紧扣四大核心领域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就能形成“生态为基、文化赋能、全域联动”的消费新格局。
首先,深挖文旅融合潜力,培育“三色旅游”消费高地。开发“喀斯特秘境探险”“百里杜鹃星空露营”等沉浸式生态体验项目,提质升级绿色生态旅游。围绕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群等开发红色文创等衍生品,推出“重走长征路”研学旅游线路,活化创新红色旅游。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打造非遗工坊集群,推出“苗绣DIY+旅拍”等互动项目,上线“民族文化体验卡”,整合住宿、餐饮、手作课程等消费套餐,深化彩色民族文化旅游体验。
第二,做强特色农产品消费链,推动“黔货出山”品牌化。支持刺梨、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矩阵消费影响力。用好数字营销开展“云上黔货节”,通过直播带货、产地溯源直播提升转化率,创新特色农产品消费新业态。
第三,构建“快旅慢游”网络,释放交通、红利与生态价值。加密贵广、沪昆高铁班次,推出“高铁畅游卡”,推进“高铁+旅游”融合。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功能,在赤水河谷、乌蒙山区沿线增设房车营地、观景平台,打造“贵州最美公路”IP,形成“自驾旅游消费经济带”。在六盘水、铜仁等地推出“避暑+疗养”“温泉+中医药”组合产品,打造“山地康养消费”新业态。
第四,激活城市更新空间,打造“在地文化”消费场景。在贵阳15分钟生活圈内新增社区智慧便利店、美食集市等,在青云市集引入非遗剧场、跨界快闪店等业态,焕新花溪十字街为艺术文创街区,在新印1950集聚剧本杀、露营装备体验等年轻消费业态,全力提升特色商业地标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