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妮
全国两会前夕,一张企业家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松弛照”,意外成为观察民营经济生态的切片。企业家的放松姿态,折射出民营企业当前“春和景明”的发展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提出“发展了,壮大了,我们更要敢拼、爱拼、善拼”,道出了政策环境与民营经济活力的深层关联。
好的政策是民营经济的“强心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工具箱”持续向民营企业倾斜。去年初,贵州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条,以融资支持、市场准入、创新激励等实招破解发展瓶颈;实施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将审批流程从“马拉松”压减为“百米跑”;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机制更让“非禁即入”从口号落地为绿色通道……一套政策“组合拳”下,贵州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好政策需要营商环境的“转换器”。贵州将“店小二”服务量化为改革刻度:企业开办1天办结、政府投资审批压至66个工作日、推出涉企服务“一件事”集成办理……刀刃向内的改革,让企业从应付审批回归经营本业。新成立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更以实体化运作破解政策落地“末梢梗阻”,让民营企业有了“主心骨”“娘家人”。全国政协委员刘颖评价:“让政务服务更贴近企业,政府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才能让企业家充满信心地做强经济、做强主业。”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两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减税降费”成为代表委员的建言焦点,传递出护航市场主体的鲜明信号。政策春风所至,万千企业如新芽破土、万木争荣,在发展沃土中舒展筋骨。我们相信,当春意爬满枝头,中国经济的原野上,必是生机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