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农信

深耕普惠金融 “活水”润泽民生

张顺勇察看蜜蜂酿蜜情况。

鞠华国(左)查看果园生长情况。

卢丹(右)指导村民管理果树。

郑培坤(左3)与青年干部进行工作交流。

喻媛 李瀚 任勇

惊蛰时节,乌蒙茶山吐露新绿,苗岭李园满院繁花。黔贵大地,春意盎然。

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的隆重召开,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已抵达北京。他们中,有带领村民发展“岩上经济”,实现生活甜蜜蝶变的张顺勇;有将“空壳村”打造成“双超村”的养猪能手郑培坤;有以小小蜂糖李撑起“甜蜜事业”的卢丹;还有以红色文旅激活绿水青山的鞠华国等。

从喀斯特石灰岩到规模化养殖场,从绿色果园到红色美丽村庄,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跃动着一抹鲜明的“信合绿”。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以普惠金融为纽带,将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的富裕愿景,巧妙地编织成金融为民的时代壮锦。在这里,一株药、一头牛、一颗李,都是金融“活水”润民生的生动诠释。

张顺勇:“岩上经济”的力量

2月28日清晨,当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刚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时,张顺勇便早早起了床。他扛起锄头,前往村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始对中药材“重楼”进行春季管护。

张顺勇经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已接近千亩,同时还养殖了约2000箱蜜蜂。如今,养蜂与药材种植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

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顺勇决定回乡寻找发展机遇。“当时我没有明确计划,只是跟着父亲四处考察,了解到家乡周边拥有丰富的野蜂资源,蜜源植被有160余种,且森林覆盖率极高。”张顺勇回忆道,“我很快意识到,养蜂无疑是一条创业成本低、回报快的致富之路。”

在养蜂过程中,张顺勇发现家乡独特的喀斯特岩峰地貌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然而,资金短缺问题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阻碍了他的创业之路。关键时刻,六枝农信联社的信贷支持让他看到了希望,首期10万元“创时贷”专项授信资金迅速到账。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为张顺勇发展中药材注入了信心,随后他创办了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迈出了改变家乡产业格局的关键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顺勇的蜜蜂养殖业逐渐步入正轨。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积极拓展目标市场和规模。2022年,六枝农信联社根据其经营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将授信额度提高至30万元。这一举措为该公司进一步扩大蜜蜂养殖规模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2023年,为助力张顺勇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六枝农信联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授信额度提升至50万元,全力支持其拓展“蜜蜂养殖+中药材种植”复合型生态农业项目。

在六枝农信联社的持续支持下,张顺勇的生态农业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果。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年产优质蜂蜜1800多箱,中药材种植面积也扩展至近千亩。产业规模的扩大仅是成果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显著社会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等方式,每年可为周边村民提供3000人次的就业机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从最初单一的蜜蜂养殖,到如今的多元化生态农业项目,张顺勇的公司实现了“授信增资—产业升级—就业带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六枝农信联社精准聚焦实体经济需求,以高效资金支持助力生产发展。

张顺勇表示,自己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六枝农信联社的鼎力支持。未来,他将继续与六枝农信联社携手,助力家乡发展。

郑培坤:“空壳村”的蝶变

2005年,郑培坤从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他取得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硕士学位后,选择留在湖北投身生猪养殖事业。

2012年春节期间,郑培坤回到家乡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探望年迈的父母。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幕幕景象却让他心情沉重:由于缺乏特色产业,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春节假期尚未结束,村里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整个村子俨然成了一个“空壳村”。

此情此景让郑培坤当即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在外省蒸蒸日上的事业,毅然返乡重新创业,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

要说服村民们加入自己的事业,首先得做出成绩,让他们看到希望。然而,因为一切从零开始,资金短缺成为郑培坤面临的最大挑战。“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岑巩农信联社的全力支持。”郑培坤坦言。

2016年,郑培坤创立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专注于生猪养殖等业务。在该公司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信联社向他提供了4笔总额达760万元的贷款支持,并在贷款条件准入、授信额度以及利率执行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优惠。

2021年,郑培坤当选塔山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塔山村凭借生猪和肉牛养殖两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分红1181万元,成功带动大有镇9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70万元。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目睹家乡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纷纷选择回乡投身生猪和肉牛养殖。这座小山村因此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随着产业的持续拓展,2022年3月,塔山村“繁育推”一体化养牛基地顺利落成,并由郑培坤负责全面管理及运营。为有效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岑巩农信联社创新推出了专属信贷产品——活体牛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岑巩农信联社已累计为该公司提供2笔贷款,总金额达500万元,为当地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力。

在贵州农信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塔山村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已实现年出栏生猪25000头,肉牛存栏800头,年均农业产值达7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4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8068元,成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长”。

郑培坤深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以及家乡产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贵州农信的金融支持。他满怀感恩之情,并决心继续与贵州农信携手,带领乡亲们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拓宽增收渠道。

卢丹:“甜蜜事业”的信心

作为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丹多年来扎根基层,以发展蜂糖李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被当地村民亲切地誉为“甜书记”。

曾经,六马镇致富村因交通不便、产业匮乏而徒有其名。2018年底,年仅20出头的卢丹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了村庄发展重任,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村庄命运。她充分利用致富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规划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踏上了致富路。

发展初期,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农户种植蜂糖李面临的主要障碍。卢丹偶然了解到农商银行针对农村产业的信贷政策后,立即与镇宁农商银行打帮支行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随即农商银行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

村民老张一直希望扩大果园规模,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工作人员在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后,迅速协助老张整理资料,申请信用贷款。不久后,资金顺利到位,老张的果园得以顺利扩建,果树也茁壮成长。

为了帮助更多村民深入了解金融政策和贷款流程,卢丹积极协调镇宁农商银行打帮支行在村里举办多场金融知识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村民们对信贷产品以及如何防范金融诈骗等知识有了清晰认识。此外,镇宁农商银行打帮支行还创建了“致富村金融服务微信群”,随时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

在贵州农信的大力支持下,致富村的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全村李子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其中,蜂糖李种植面积4500亩。芒果种植面积1800亩,早熟蔬菜种植面积650亩,每年种植产业总产值超3000万元,人均收入2万余元。“镇宁蜂糖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六马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曾经不起眼的小李子,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甜蜜产业。

截至2025年2月底,镇宁农商银行打帮支行已为致富村超过300户农户提供授信,授信总额达4000余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46户,共733笔,总金额1704.85万元。贵州农信以切实行动,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入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卢丹表示,在贵州农信的支持下,致富村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她将继续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同时也期待贵州农信能够为更多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鞠华国:红色乡村的唤醒

鞠华国出生于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村庄被连绵的群山环抱,环境幽静而美丽。

鞠华国在外打拼多年,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泥泞的土路、凋敝的产业,以及乡亲们困守大山的贫困生活,他都感到无比揪心。深知必须有人站出来,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经过深思熟虑后,鞠华国最终决定放弃城市里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发展。

初返乡时,困牛山资源匮乏,鞠华国决心率先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他尝试种植大棚西瓜并发展生猪养殖,却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正当其一筹莫展之时,石阡农信联社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鞠华国提供了总计3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他成功建起了果园并发展生猪养殖,当年便实现盈利。鞠华国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目标。在农信联社的持续支持下,他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了700余亩精品果园,种植蜂糖李、沃柑、甜柿等优质水果,为86户村民213人解决就业问题。

2021年,困牛山战斗遗址被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困牛山村成为全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贵州省信合公益基金会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纪念碑广场、红军步道及陈列馆,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与此同时,石阡农信联社也积极提供支持,不仅通过文化赋能推动当地发展,还鼓励村民担任义务讲解员,协助开发民宿一条街。此外,石阡农信联社还帮助村子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出以“困牛山”命名的矿泉水、茶叶等产品,通过轻资产模式降低运营风险。依托“红色+绿色”双引擎,构建起特色产业集群,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自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身为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鞠华国,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连续两年呼吁支持困牛山战斗遗址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争取资金完善遗址保护工程。同时,积极推动贵阳至铜仁城际铁路过境石阡,以打破当地的交通瓶颈。

在鞠华国的积极推动与贵州农信的大力支持下,困牛山村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转变:成功建成红军学校和文旅驿站,年接待游客量显著攀升;村民们逐渐从传统农耕转向多元化职业角色——特色果农、民宿主理人、直播带货员等。

随着困牛山村产业的蓬勃发展,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2021年,石阡农信联社在困牛山片区特别设立了金融服务网点。截至2025年2月底,该服务点已向片区内的340户居民共计1186人发放了630笔贷款,总金额达1220.63万元。

“金融‘活水’并非冰冷的数字,它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鞠华国感慨地说。在贵州农信的支持下,这位大山的儿子正续写着“用红色基因唤醒绿水青山”的故事。

(资料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 2025-03-05 贵州农信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7134.html 1 深耕普惠金融 “活水”润泽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