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三黄产业”带来幸福甜美生活

3月,乌江两岸生机盎然,春风执绿笔,引得樱桃花蘸着碧波肆意绽放。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站在观景台前,望着游船缓缓划开翡翠江面,不禁赞叹: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催发三重金浪——”他指向岸边炊烟袅袅的黄粑作坊、山间铃铛作响的黄牛牧场、坡地连片铺展的黄姜田垄,“看,这正是我们化屋村的乡村振兴胜景!”

循着糯米与黄豆交融的馥郁甜香味儿,记者跟随彭琴走进化屋黄粑厂。一进门,彭琴便热情地递上一块黄粑:“尝一个吧!这是我们的网红产品。”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小小黄粑何以成为热销货?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同时也是黄粑加工厂车间负责人,彭琴对当地黄粑产业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每年重要节日,我们都会选用优质糯米和本地黄豆制作黄粑,过去它只是当地的传统节日食品,一度只能在深山里自产自销,没有产业化,也没有市场销路。”

2021年立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中,亲手包制黄粑并寄语:“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这不仅温暖了村民们的心,也让小小黄粑自此出圈。

同年10月,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田坝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决定打造“化屋黄粑”品牌,将闲置厂房改办为黄粑加工厂。“加工厂建成后,我们迅速与广州、昆明等地的电商合作,旺季时销售非常火爆。”彭琴说。

如今,化屋黄粑不仅在省内各大超市上架销售,还远销外地,年产量达20万斤,实现收入超240万元。

除了黄粑,化屋村还孵化了两个王牌产业:黄牛和黄姜。

化屋的小黄牛采用了“谷草+麦草+玉米青贮”生态饲喂法,打造出“肉中带筋、脂香浓郁”的区域品牌“化屋小黄牛”。自2021年起,化屋村联合群益村、东风村、小寨村等五村成立联村党支部,通过“合作社+联村共建+企业订单”模式,将小黄牛养殖规模扩大至500头。并通过黄牛集团保险托底收购渠道,稳定供应市场,串起了周边村寨的养牛致富路。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峡谷之中,昼夜温差悬殊,海拔落差大,特别适宜姜辣素合成和小黄姜的种植,研发出姜酵素、姜甜酒、姜酒等衍生产品。一块小黄姜,从田间到车间,从每斤12元的初级农产品到每盒200元的保健饮品,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丈量着化屋村生态经济的全新维度。

曾经藏在深山的化屋村,如今已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品牌化、联村共建链条化、生态资源价值化”的振兴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周梓颜 王华 余宛璐)

--> 2025-03-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7115.html 1 “三黄产业”带来幸福甜美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