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聚焦资源禀赋培养中医药人才

曹俊岩 刘正奇

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贵州作为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和民族医药文化富集地,在中医药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文化禀赋。只有将中医药教育与地方资源禀赋、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振兴之路,进而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中医药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疾病治疗上,更在于其“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成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如在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领域,中医药通过针灸、推拿、苗药外敷等特色疗法,显著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当前,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仍存在传承断层、教育同质化、产业支撑不足等短板,根源在于中医药教育未能与地方需求深度融合。因此,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既是破解民生难题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以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为主线,构建地方特色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国医大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顶尖人才,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应将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创新名医工作室、中医药师承班等教育模式,构建“大师—名师—骨干—青年”四级传承梯队,有效将大师经验转化为系统化教学内容。如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依托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以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为主线,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中医妇产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本地气候、饮食等特点,以“养精育胞论”“三焦气化论”“内外一体论”等六大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医妇产科诊疗思想,将地方特色的中医妇科知识体系整合入教学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向优势教学资源的转化。

践行守正创新的教学改革。中医药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核心要义所在。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与动态平衡,注重事物表象和本质,这不仅是中医药的内核和灵魂,更是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潜心培育中医药人才,必须引导学生传承具有原创科学精神的中医思维,坚持中医药经典蕴含的基本理论。如开展“每日晨读《黄帝内经》”活动、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院校导师+民间名医)。同时,将现代科技与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教学模式变革。如开设“中医药人工智能”“苗药活性成分分析”等前沿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苗药外敷等实践场景,推广“问题导向学习+真实病例”教学法,结合贵州地域饮食特点、气候因素提出辩证方案,培养学生“因地施治”能力。

培养拥有文化自信与中医思维的高质量人才。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中医人才需具备“意象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三大核心能力。可通过建设“苗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典籍数字化馆”等文化浸润工程,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组织学生参与“中医药进村寨”活动,使学生在服务中感悟中医药的民生价值。同时,构建“观物取象”的认知框架,进行自然现象映射训练、经典方剂意象解析,运用现代技术赋能具象认知;打造“天人合一”的认知网络,进行整体思维训练;建立“动态平衡”的认知模型,锤炼辩证思维。通过经典训诂与现代科技的双向赋能,构建“取象—统整—应变”的思维进化链,培养出既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中医思维又掌握现代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中医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 2025-02-2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6875.html 1 聚焦资源禀赋培养中医药人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