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 陆法钢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新征程上,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更应抢抓新时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对高等教育的赋能作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准确识变,以理性的视角认识教育数字化。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改变了知识、技能的存储和呈现方式,重塑了教与学的过程,为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应用和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场景创新,探索形成了数字化教学、智能化测评、精准化治理等应用模式,在服务智慧教育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高等院校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在理念、思路、规划和机制上先行一步,以创新的数字化教育理念引领转型,系统合理地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评估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条件,确立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统筹推进育人环境、办学模式、教育资源、教学方法、保障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立足办学实际,综合评估现有基础建设、数智融合、教学评价、资源共享等各方面条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职能,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通过数字技术破解高等教育规模、空间、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通过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多元创新的育人方式、包容共享的办学模式、智能高效的教育管理等多种手段,促进包容、高效、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生态构建。
科学应变,以探索的精神挖掘教育数字化场景应用。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内容需要围绕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等目标实现革新,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向,把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内容组织形态上,基于系统化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建立数字化知识图谱,设置跨学科学习主题,改变学科间存在壁垒、学段衔接不足、知识技能不相符等情况。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形成的社会化数字空间,帮助大学生直观感受到事物本质,让学习成为更加美好的体验。加强数字技术供给,加快超高速校园网络全覆盖,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数字资源的云端共享,调动融合多方力量和资源,积极孕育数字育人新生态,通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和其他数字化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科学、全面、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数字化嵌入教育评价改革的各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实训、实习和教师教学、科研、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数据的采集分析,为教育教学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有效保障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并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主动求变,以务实的行动实施教育数字化。坚持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校园云平台与数据中台,实现校园资源的统一高效管理。加强对高校智能交互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建设与改造,通过“硬件+应用”融合的方式,加强硬件设备、数据平台、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智慧教学平台、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新型平台,推进数字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场景创新,丰富适应学习辅助、学情分析、课堂评价等场景智能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深层次课堂变革,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及时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作出调整,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技术通道,努力实现个性化、自主化、互动化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地开发交互式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库、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等校本化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数据分析与评估、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等,推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