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近日,记者从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24年,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历史性实现百亿级园区、百亿级产业“零突破”……黔东南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2%,排名全省第一。
2月21日,记者走进炉碧经开区的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只见光伏玻璃生产线繁忙而有序,自动机械臂上下抓取玻璃,工人们在岗位上各司其职。
“2024年,公司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均取得进展,实现产值14.85亿元,纳税额达3343万元。今年,公司计划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该公司生产总监钱刚告诉记者。
2024年以来,炉碧经开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抓牢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六大产业基地”中的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和玻璃制造及铝加工主导产业发展。
“2024年,炉碧经开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13.71亿,其中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完成产值48.42亿元,继续在黔东南工业企业中领跑。2025年,经开区通过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争取完成总产值150亿元的目标。”凯里市委常委,炉碧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胜林介绍。
目前,炉碧经开区有131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1家,玻璃制造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有20家,铝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有17家,主导产业发展聚能成势。
2024年,黔东南州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奋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州工业经济呈现“提速增效、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位于台江经开区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几台机械手在工人操作下,正忙碌地组装电池配件。
“2024年,公司日产14万只电池,产量再创新高。电池循环使用寿命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了20%至30%,既节约资源又绿色环保。”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明朵说,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46.26亿元,2025年的目标是突破50亿元。
坚持做大做强铅酸蓄电池制造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酸汤农产品加工、“村BA”体旅装备制造两个潜力产业,2024年台江经开区500万元以上在库工业项目26个,完成工业投资6.61亿元;规上工业企业23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13亿元,同比增长44.78%。
“2024年引进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10.7亿元。建成项目并投产7个,完成产业到位资金12.7亿元,同比增长49.7%。”台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辉介绍,2025年,该区将围绕“电动贵州”建设和天能集团、麒臻、鲁控等龙头企业,重点瞄准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拓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和配套企业落户该区,推动产业集聚提速壮大发展,确保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50亿元。
百亿级园区、百亿级产业,双双实现“零”的突破,得益于近年来黔东南州发展工业的一系列硬核举措,彰显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后劲。
持续壮大市场主体。该州通过抓龙头企业,抓规上企业、抓中小企业,打造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力争培育一家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州76户亿元企业,2024年实现总产值350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13%。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2024年,黔东南州牵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走出去27次,请进来87次,洽谈企业105家,促成签约项目43个。实现凯里黔玻永太二期、凯里海生一期一线、丹寨明阳风电装备制造一期等103个项目建成投产。
持续做优产业结构。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逐步健全完善,并向中高端跃升。基本形成开采洗选—玻璃生产—玻璃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硅精深加工、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炮制切片及饮片—成品药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民族医药等产业链条,以硅精深加工(玻璃为主)、民族特色食品及民族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