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家林
“感谢医生!我的腰现在好多了。”近日,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卫生院疼痛科治疗室里,黑石村村民马茨花对医生表示感谢。近年来,她一直都是跑到5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治疗腰疼,近期听说黑石头镇卫生院也可以治疗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了几次诊疗后,马茨花感觉治疗效果挺好,比前往县城治疗方便多了。
2023年,黑石头镇卫生院被列入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在项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卫生院从原来的14个科室增加至34个科室,涵盖行政、临床、医技、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新增了彩超、呼吸机、CT等先进设备,科室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大幅提升了检查检验等能力。
目前,黑石头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可辐射麻乍、岔河、哲觉、海拉等周边乡镇,为周边20余万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中心卫生院也于2023年被列入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下,卫生院新增了儿科、手术室、急诊科、口腔科、康复科等7个临床科室,引进了手术室配套设施和GE-CT、麻醉机等设备。
同时,花江镇中心卫生院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科打造、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可收治的住院病种数64种,可开展一、二级手术和部分三级手术,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解放村村民杨廷选因腰腿疼痛来到花江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经过3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得到了缓解。“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确实很方便,现在腰椎已经好多了。”杨廷选说。
在同是县域医疗次中心的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中心卫生院,虽是第三批次建设,时间较短,成效却也凸显。
据广顺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玲玲介绍,医院新增了外科等13个临床科室,配备CT等19种设备,同时多方面发力,极大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广顺镇居民陈艳(化名)下腹部疼痛,CT确诊急性阑尾炎。长顺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县人民医院院区普外科主任张国军,作为医疗专家下沉到广顺镇中心卫生院,接诊陈艳后,当天为陈艳做了微创手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很顺利,术后第二天,陈艳可食流食,下地活动,术后第三天出院。
“在家门口就有县级专家诊疗,疗效好又方便,还节约费用。”陈艳说。
长顺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志勇介绍,为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长顺县医疗集团总院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选派骨干到乡镇卫生院任院长、副院长、学科带头人等抓管理和业务,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
目前,广顺镇中心卫生院门诊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的常见病种869种、开展手术病种28种,中医适宜技术从16种增加至27种,医疗覆盖广顺、凯佐、马路等5个乡镇、社区,辐射人口约有10万人。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与贵州创新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密不可分。
为破解偏远群众看病难题,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贵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选择一批距离县城远、覆盖人口多、自身基础好的乡镇卫生院,通过加强科室设置、设备以及人员配置,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将卫生院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自2022年开始,已连续3年每年规划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截至2024年底,贵州已建成1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日益凸显——已建成的1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较2021年住院人次增加21.21万人次、门急诊服务增加250.86万人次。
此外,为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4年,贵州按照“保基本、促达标、补短板、强基础”的原则,在脱贫攻坚阶段已实现乡村两级“基本医疗有保障”后,实施“乡村振兴健康守护工程”项目,投入村卫生室运行经费,支持目标村卫生室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更新配备诊疗设备和办公设备,并对部分修建年代久远、受损老化的村卫生室进行屋顶补漏、墙体加固、门窗替换、墙面刷新等。2024年全省完成了3285个村卫生室提档升级设施设备及房屋修缮,改善了村卫生室服务环境,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更有保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今年,贵州将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再次将“新建县域医疗次中心50个”纳入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高位推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