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初春的乌蒙山脊晨雾未散,毕节市织金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叉车操作课已热火朝天。培训老师陈合林手持操作杆精准示范,学员们紧盯动作细节。
“以前只能干体力活,现在免费学技术、拿证,找工作容易多了。”学员张兴江说。
这一幕,正是毕节市从“劳务输出”向“人才振兴”、由“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转型的缩影。
数据显示,毕节人才资源总量124.4万人,技能人才占比达33.13%,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覆盖22.03万人。一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智慧革命”正澎湃涌动。
劳务品牌铸就竞争力。“持证上岗后,工厂抢着要我们‘毕节工匠’。”在福建闽宏纤维有限公司担任叉车工的李成海,一张技能证书见证着他就业之路的改变。
毕节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用工需求,打造“建工、织工、乡厨、康护、农技”五大工匠品牌,年累计培育技术技能人才6.06万人,开展技能考核9.3万人次。
依托“平台+微课+VR”网络培训体系,毕节开发出融合地域特色的数字化课程,建成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8.65万人。
产教融合激活人才链。“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胡逸鲲展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89.91%,校企合作订单班定向输送人才至10余家合作企业。
目前,毕节市20所职业院校开设58个订单班,1.5万余人通过“入学即进企”模式实现精准就业。叉车工、网络主播等专项培训基地拔地而起,“一县一基地”建设完成全覆盖,职业培训与产业匹配度显著提升。
山海协作共绘新图景。“呜——”2月5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D4249次劳务专列载着1200名毕节务工者驶向珠三角。广东省人社厅全额补贴车票,毕节就业部门“点对点”护送,这样的温暖场景已成常态。
从乌蒙山到长三角、珠三角,在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春风”里,80个城市的稳定劳务协作、21个劳务协作站、28个“山海心连之家”,为13万余名搭乘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的就业人员贴心服务。
如今,点开“毕节市全口径劳动力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时跳动着600万条劳动力数据,73.16万务工人员返乡返岗动态。“毕就业”微信小程序累计发布岗位约16.3万个。截至2024年12月,9个县级零工市场、880个零工驿站服务26.52万余人次。依托“毕节市就业技能网络培育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字赋能的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