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越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培育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动能、新优势、新赛道,赋能西部地区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必须强化社会工作的人才支撑。
理清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从本质属性看,社会工作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知识和社会技能的重要承载,是社会文化创新的重要依托,是乡村全面振兴、社会稳定和谐、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从互动逻辑看,社会工作人才与其他领域人才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教育质量决定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从系统理论看,社会工作人才能够有效协同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融合聚变,激发社会治理澎湃动力的关键纽带作用,可以形成促进西部地区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资源”。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注重选拔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等重要内容,为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
剖析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从整体上看,近年来社会工作人才增长趋势明显,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93.1万人,比2017年增长了1.8倍;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72.5万人,社会工作师20.4万人,比2017年分别增长了2倍和1.5倍。2022年,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9.1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8.3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78.6%和80.7%。从区域看,西部地区社会人才培养及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据统计,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有316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41.5%;而西部地区有90所,占28.5%。加之,双一流高校等人才培养的一流平台载体在西部地区布局不平衡,社会工作人才在西部的培养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从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入选的学科看,涉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法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一级学科在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中未有入选。
强化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西部地区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从社会工作人才高质量供给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理解认识及路径探索。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教育赋能的新增长方式,在高质量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强调社会工作人才本身作为“要素供给”的精准性和适应性,而且更需要将社会工作人才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政策、制度、机制等作为“动力供给”,协同支撑和赋能西部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
围绕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要、民生之需。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统筹亟需在合理化区域空间尺度、产业链特色上把握好匹配性和适用性。根据西部地区各级各层各领域的功能定位、产业需求、社会治理需要,强化各类社会工作人才的匹配性,并不是都要追求“高大上”,而在不同区域层级、不同的产业和民生需求、不同的短板缺板予以分层、分类、有特色的高质量培养供给。例如,有的更需要职业教育提供的技术技能社会工作人才,有的更需要高等教育供给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有的更需要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社会领域产业发展的人才。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统筹。真正发挥社会工作者对社会治理、基层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仅是解决当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从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来看,在支撑破解西部地区社会治理难题上,不仅需要新理论、新模式、新路径,而且更需要社会工作人才驱动赋能,引领西部地区社会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社会发展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