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玉
营商环境大改善是招商引资的底气所在,是区域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打造适宜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形成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兴盛的良性循环。
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新生态
推动建立与产业价值链需求相匹配的营商服务链。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围绕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集中力量配置产业服务,打造招商引资、投资落地、持续经营“一站式”服务体系。发布产业服务事项“一业一清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将涉企服务事项嵌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分环节叠加特色增值服务。
增强政策服务效能为项目和企业做好整体服务。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构建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常态长效的政社企合作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增强政策解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联合“链主”企业共同打造产业生态以拓展园区专业服务。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企业需求,打造一批一流园区营商环境品牌。支持园区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建设高质量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重点围绕“链主链条”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激发各类主体投资信心
优化涉企监管检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创新监管方式,在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信用监管闭环机制,帮助企业及时开展信用修复。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减少实施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强化服务优化监管。
编制企业合规经营手册,开展企业经营合规指导。推动合规建设“一业一指引”,加强合规全过程指导和服务,减少高频、高发、重大合规风险,让政务服务更精准贴合产业需求,让更多经营主体少走弯路。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推动专利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快速发展。
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开展多样化合作,培育中小企业,让各类企业汇聚成“产业之林”。各级政府部门要当好执行者、实干家,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培厚发展环境土壤,充分激活政策效应。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立重点领域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吸引民营资本参与项目。
把握招商新形势,践行法治化专业化的招商路径。结合招商“精准化、专业化、生态化”新形势新趋势,充分发挥营商比较优势,通过产业链整合、政策创新、资本赋能和全周期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降低产业项目交易成本
完善适应产业项目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体系。优化金融惠企“政策包”和“服务包”,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融资信用平台功能,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融资产品创新研发和供给。深入开展融资难融资贵、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等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治。
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和降低产业要素供给成本。不同产业对营商环境需求不一,应增强要素供给精准适配。应聚焦各环节堵点、痛点精准施策,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提升投资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各地充分发挥要素对产业规模的支撑作用,形成由点及线扩面的扩散效应。
抓好生产要素精准保障和加大增产增效激励。保障连续性生产企业的用电需求和原料供应,切实促进产量和销量协同增长。突出市场化导向和正向激励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数据流动、绿色发展、金融服务等方面夯实要素保障。落实好加快资金拨付保障项目建设联动工作机制,支持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包容协同的创新环境
将包容创新理念贯穿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全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应有效协同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乘数效应”。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应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一流产业集群。
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现代化产业的强链补链行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新兴产业链条,构建自主可控、运转稳定的生产供应体系。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供应链”的多元合作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和外部条件。
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人才保障力度。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现代化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吸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扎根贵州,加大各类人才公寓、租赁房等供给。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数据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及时更新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和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