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波 樊国杰
当前,贵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绿色招商是贵州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核心路径。通过绿色招商聚焦绿色产业,吸引更多“含绿量高、含新量足、含金量优”的项目落地,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招商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以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注入持久动力。
锚定绿色方向,构建精准招商新格局。明确绿色低碳产业招商重点领域。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目标,重点引进新能源动力电池、大数据算力服务、生态旅游开发、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贵州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针对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链薄弱环节,绘制“招商图谱”,实施补链延链行动。围绕宁德时代、中伟新材料、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配套引入电池回收、氢能制储等上下游企业,形成闭环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创新,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区域协同招商模式。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合作,建立跨区域绿色低碳产业联盟。通过“飞地经济”“反向飞地”等模式,推动技术、资本与贵州资源高效对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利用贵州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生态康养等绿色低碳产业。
强化政策赋能,打造绿色招商强磁场。完善绿色招商政策工具箱。落实《贵州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专项工作方案》,对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应用等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设立省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碳减排挂钩”信贷机制,对减排达标企业给予利率优惠。通过完善绿色招商政策工具箱,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绿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行“招商—落地—投产—运营”全流程跟踪服务,建立重大项目“专班负责制”,针对绿色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压缩环评、能评时限,提高绿色项目的落地效率和成功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增强企业对贵州投资环境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搭建绿色招商数字化平台,依托“云上贵州”等系统,整合全省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数据,绘制“招商热力图”,实现项目与资源精准匹配,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碳排放、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动态监测,确保招商项目“含绿量”。
聚焦成果转化,释放绿色项目新动能。加速绿色技术成果本地转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绿色技术中试基地。通过共建中试基地,促进绿色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集群载体。推进贵阳经开区、遵义国家级高新区等园区绿色化改造,建设“零碳产业园”。通过集中供能、循环用水、共享治污设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培育绿色产业集群载体,促进绿色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绿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深化绿色金融与产业融合。推广“碳汇质押”“环境权益抵押”等融资模式,破解绿色项目融资难题。探索发行“生态债券”,募集资金定向支持绿色基建项目,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筑牢生态底线,创新绿色招商长效机制。建立绿色招商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项目,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存量项目实施“动态清退”,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进入,实行“腾笼换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招商项目反哺生态”模式,要求企业按产值一定比例投入生态修复,并通过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构建绿色招商考核体系。将“单位投资碳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市县考核,倒逼地方政府严把项目准入关,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压实生态责任,确保绿色招商工作的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