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文化之韵酿造美食之味

“亮欢寨”不止做好一锅酸汤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 李姗

从贵州凯里乡村的一个传统苗族村寨,到贵阳南明河畔的吊脚楼餐馆,再到实现酸汤的规模化生产,坚持做好一锅酸汤鱼,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笃琴和她的“亮欢寨酸汤鱼”品牌名声越来越大。

“亮欢寨”独一无二的品牌灵魂,来源于吴笃琴对家乡苗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她表示:“产品可以被模仿,甚至被复制,但唯独文化无法被轻易替代。”

1986年,吴笃琴和她的爱人双双下岗,再就业的夫妻俩,在凯里城郊开始了酸汤鱼的创业旅程。

当时,酸汤鱼只是苗家人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难以登上“大席”。为了养家糊口,吴笃琴就像她的奶奶一样,在大集上兜售酸汤菜,开启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初期的艰辛记忆犹新,那时的夫妻俩,依靠一辆破旧的解放牌车和一家小店艰难维生。

吴笃琴回忆:“我们那时做的酸汤鱼,成本4元,售价5元,薄利多销,顾客吃了都觉得味道特别好,口口相传,渐渐有了名气,有人专门跑过来就为了吃这一口酸汤。”

随着人们对酸汤的喜爱,吴笃琴逐渐意识到,这道传统美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1986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吴笃琴经历了许多波折,最深刻的痛苦莫过于爱人的突然去世。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搬到凯里市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从一个仅几十平方米的小餐馆开始起步。资金有限、人手不足、市场一时难以打开,创业初期的艰难又一次让她感到压力重重。

但是,吴笃琴凭借着对苗家传统饮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坚定信念,硬是挺过了最初的艰难时期。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发展中找破局之点,吴笃琴在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

亮欢寨逐渐脱离了单纯的餐饮领域,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输出。“苗族的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歌舞、敬酒礼仪,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它是民族精神和待客之道的体现。”吴笃琴说,希望通过餐饮,带给客人更多的文化体验。

顾客在亮欢寨的每一顿饭都伴随着悠扬的芦笙和翩翩的苗族舞蹈,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沉浸于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

踏入亮欢寨甲秀楼店,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很是吸引人。墙上挂着精美的苗族刺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酸香,身着苗族服饰的服务员身上的银饰叮当作响。

这种“沉浸式”的餐饮体验,让亮欢寨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借2024年贵州旅游消费爆火的东风,亮欢寨在全国各地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居大众点评贵阳美食榜前列,也成了网红打卡点之一,在众多餐饮品牌中独树一帜。

2024年,亮欢寨门店营收6870万元,酸汤底料销售1400万元。吴笃琴不仅传承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还对酸汤鱼技艺进行了创新,通过现代产业化手段将其发扬光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吴笃琴坚信,酸汤鱼的魅力来自最天然的食材和最纯正的手艺,始终坚持采用手工发酵的传统工艺,这一做法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她又同时运用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了酸汤的规模化生产,让这种特色美食得以迅速走出贵州,迈向全国市场。

吴笃琴说:“传统的发酵工艺是酸汤的核心,但现代科技的加持,能够在保证口味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生产的高效化。”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帮助亮欢寨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实现了从地方品牌到全国品牌的转型。

--> 2025-02-25 以文化之韵酿造美食之味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6592.html 1 “亮欢寨”不止做好一锅酸汤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