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绿色加法叠增发展动能

龙里大草原上的风车群与上海电气龙里风电产业园风力生产线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风电产业链布局。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里大草原上的风车群与上海电气龙里风电产业园风力生产线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风电产业链布局。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晨雾未起的日子,站在上海电气龙里风电产业园的堆场向西远眺,王自贤总能看到草原山脊线上舞动的白色风车群。

这些12年前他参与架设的“大风车”,此刻正与远处百亿级产业园里林立的塔筒、轮毂交相辉映——前者是贵州清洁能源拓荒时代的见证者,后者则昭示着新能源产业链在黔南州的深度扎根。

作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西南公司总经理,王自贤这位“追风者”的职业生涯恰与贵州风电产业同频共振。他说,当沿海地区追逐海上风电时,黔南州用12年时间将高山上的风变成绿电,又将绿电转化为产业磁力——贵州首条风电叶片生产线、西南最大风电紧固件基地相继在此落地。

如今,龙里大草原上的风车矩阵逐渐实现从单机装机到全产业链布局,正转动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度。

2024年,黔南州以1947.1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按可比价格计算,其5.6%的增速不仅高于贵州平均水平,更以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经济崛起为标志。

2024年,黔南州绿色工业、生态农业、文旅融合三大绿色板块表现突出。

春节假期结束后,福泉环保城发展有限公司46名技术员率先返岗,重点对废弃的磷石膏进行分离。这种黔南磷化工产业伴生的“生态包袱”,如今正被提取出每吨价值超万元的氟、碘等战略资源。

60公里外,瓮安县龙马磷业有限公司厂区上空的黄色气体如今已消失无踪。作为全国首批实现黄磷尾气100%综合利用的企业,投资2.18亿元建设尾气发电装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发出的7000万度绿电反哺生产线,形成闭环的“绿色心脏”。

2024年,黔南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78.04亿元,增长7.8%,增速居三次产业之首。这背后,上演着一场传统工业的生态变革。

在磷矿储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福泉—瓮安产业带,曾经的“污染大户”正变身循环经济先锋:福泉市裕能净化磷酸、穿岩洞地采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瓮安不断提升磷矿资源循环利用、梯级利用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磷矿资源优势,黔南州推动产业链向新能源电池材料延伸,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细分领域投资增长强劲。去年,该州新增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1家省级绿色工厂,累计获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称号44个。

从磷化工的绿色涅槃到新兴制造的绿色发展有力地证明:绿水青山与工业文明从不是零和博弈。正如龙里大草原上转动的风车,当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深度耦合,西南腹地的新型工业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黔南州也在不断激活生态资源的资本属性。

4年前,一棵生长于贵定县新巴镇、树龄50年左右的山桐子树果实丰硕,摘下306斤鲜果,属于高产中的高产。通过科学研判分析后,当地于2022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山桐子。目前,贵定县已种植山桐子14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并已进入初产期。未来,进入盛产期后,鲜果年产值预计达11.4亿元。

聚焦生态农业,去年,黔南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7.67亿元,增长3.9%。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量持续攀升,如茶叶产量增长7%,带动农业总产值突破208亿元。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1个,总量排名贵州第一。都匀毛尖品牌价值在绿茶类中排名全国第八、贵州第一。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黔南州荔波县迎来旅游热潮,仅假期前4天,累计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实现“开门红”。

去年以来,黔南州以荔波为龙头,平塘、三都、都匀、龙里等为节点打造游线成效显著:三都“村马”火爆出圈,“穿越贵南之旅”获评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天空之桥”房车营地获评全国4C级营地,都匀秦汉影视城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罗甸大小井、龙里河大桥成为新晋网红景点。全年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增长300%。

随着绿色经济链条的完善与新兴产业的培育,黔南正朝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力,向着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冲刺。

--> 2025-02-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6310.html 1 绿色加法叠增发展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