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 沈仕卫 彭妲
二月的赤水河畔,细雨浸润着新绿,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酒香。
2月17日、18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在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云南省镇雄县、四川省古蔺县三地同步开启,活动以一场特别的“种子仪式”拉开帷幕:每位参会者的证件均由可降解的种子纸制成,嫩绿的卡片上压印着赤水河简笔轮廓。
这张“生态身份证”背面的使用指南里,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意义——浸泡、埋土后,它将发芽成一片绿意。
活动期间三地联动开展的植树、巡河等活动,更与赤水河流域沿线地方政府及企业在生态维度达成同频共振——绿色发展理念既需要破土萌芽的信念,更依靠薪火传承的坚守。
流域共治的生态升维
2月17日下午,作为“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的主要活动之一,“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主题论坛在茅台国际大酒店举行,流域沿线地方政府、专家学者、企业、环保公益组织等齐聚赤水河畔,共话赤水河生态保护,共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步入“守护赤水河”主题展厅,一条用绿色植被模拟的赤水河贯穿始终。这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流域涉及云贵川三省14县,养育了流域沿岸无数人民,催生了中国酱香白酒黄金产区。
如今,赤水河仍在紫红泥土间书写着自然馈赠与产业革新的共生密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正通过每一滴甘洌酒液的升华展现着生态文明的永恒价值。
累计投入2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投资3.8亿余元进行冷却水循环利用改造,推进大气治理,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累计捐资超4亿元致力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探索设立赤水河生态保护绿色公益基金;
与地方政府、白酒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
从一条河的生态之路,可以窥见一个企业的厚德担当。
“守护‘母亲河’是融入茅台人血脉灵魂的使命责任,是茅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绿色事业。”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致辞时说,茅台的根在赤水河,得益于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茅台从几十人的酿酒作坊,发展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茅台始终铭记赤水河的哺育之恩。
全国政协常委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主旨演讲中肯定了茅台的绿色实践价值。这位扎根环境领域40余年的专家,对赤水河生态保护问题谙熟于心:“在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企业带动下,赤水河流域‘两山’转化提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的潜力正在显示出来。”
2022年,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把赤水河打造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创新流域的建议》,2023年该建议成为现实——茅台获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王金南建议,建设美丽赤水河要强化地方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保基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有“鱼院士”美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则在主旨发言中详细解读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智慧,为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思路。
自2020年开启十年禁渔计划以来,长江水域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鱼类资源的变化备受瞩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
桂建芳认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体现了从“捕”到“养”,再到“护”的生态智慧转变,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而赤水河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保护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更是保护赤水河周边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
传统酿造的绿色革新
当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身后的大屏亮起可视化图表时,在场百余位参会者共同见证了一条跃动的能源改革曲线:七十年间,随着薪柴、煤炭、天然气三次关键性能源结构调整,精准对应着茅台产能的几何级增长。
PPT动态演示清晰展示,茅台从烧木柴酿酒时期的两三百吨产能,如何在天然气时代跃升至5万吨以上。“这组数据的关联性令人震撼。”现场一位参会者感叹,每一次能源结构的调整,都给茅台带来了发展机会。
这份首次对外披露的能源—产能耦合模型图,意外展现出酒企发展的“不可能三角”破解路径:当绿色工艺效率突破临界点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便呈现指数级正相关。
幕布上跃动的数据注解着王莉的解读:“进入天然气+时期,我们启动绿电、余热回收、二氧化碳热泵等技术改变供蒸汽模式,技术推广后生产过程的碳排预估将至少降低50%。”
茅台绿色转型的背后,是“135”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体系的系统守护:推进“一基地一标杆”建设,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聚焦水、能和碳、气、声、固废“五条流线”的全要素治理。
茅台创新形成“产区—产业—产品”三级价值转化体系,以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用绿色科技重塑酿酒行业范式。
产区方面,茅台通过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成就丰富的基酒多样性,持续实施生态补偿,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等,引领产区系统保护,共建赤水河生态平衡。
产业方面,通过提升酒产业主价值链绿色化水平,以及酒产业副产物价值利用等,不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
产品方面,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提升含“绿”量,守匠心的人文情怀提升含“文”量,以高质量的价值创造提升含“金”量,聚力产品价值转化,创造最大化综合价值,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
会议透露,茅台方面还制定“1239”“双碳”行动方案,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统筹“节能、降碳、减排、增效”的一体化顶层设计,提升绿色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张德芹表示,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系统规划、创新的投入机制和长久的保护机制,茅台持续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持续为流域生态治理输出茅台方案、贡献茅台力量。
“茅台愿始终与各方一道,将守护好赤水河生态作为一项永恒的事业,以绿色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德芹说。
山河同频的永续共鸣
雨水叩响赤水河的门扉,云雾轻笼着贵州仁怀中华老林沟的苍翠。
2月18日清晨,手持取自赤水河的碧波,茅台的环保人、巡河员、护林员、酿酒工匠及学子代表,沿河岸、穿密林、过酒甑,完成了一场“生命之水”的接力传递。
这支承载着温度的河水,最终注入会场内的宝瓶中,灌溉初生小树苗成长。
这是2025“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启动的清晨注脚,一场跨越云贵川三省的绿色约定正在赤水河436公里的血脉里汩汩流淌。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非一个个体、一个企业之力所能成就。早在1985年,云南、贵州、四川3省10县政协就联动发起开发治理赤水河,将赤水河流域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范围,成为中国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启蒙之作。
四十年后,茅台依然赓续这份初心。
张德芹在启动仪式上说,此次赤水河生态守护公益行动,茅台携手镇雄、古蔺、仁怀三地政府,以及茅台酒经销商联谊会共同发起,旨在以一种感恩的心态,为同饮一江水的3省4市14个县级行政区的父老乡亲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祉。
主会场大屏亮起的瞬间,人群的目光随着镜头的切换移向河流深处。视频里,身穿迷彩服的茅台镇护林员张贵杰穿梭在林间的画面,与他在主会场颁奖台上轻抚奖杯的场景相呼应——活动表彰了仁怀市10名优秀巡河员及护林员,这是属于赤水河守护者的荣耀时刻。
奖杯以赤水河为灵感,象征守护者“滴水之力汇聚江河”的奉献精神。张贵杰说:“每一片山林都是祖辈留下的财富,守护它们是我的责任。”
守护一片青山绿水,也是守护一方人民幸福成长。
在“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环节,6名赤水河沿岸的受助学子代表接受励学证书。该项目运行13年来累计投入13.3亿元,超25万名学子获益成长,生动诠释了“国之栋梁”的价值与担当。
当天启动的生态守护公益行动,也标志着“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全面升级为茅台公益主IP后,立足生态环保、民生教育、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四大公益板块,打造茅台公益品牌矩阵,推动茅台公益慈善事业转型升级。
活动现场,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卓玛才让与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的贵州茅台经销商代表,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备忘录,为赤水河生态保护的长期行动注入合力。现场通过视频连线,三地参与者云端互动,共读保护赤水河倡议书,同声许下守护誓言。
活动尾声,参会人员佩戴的种子纸胸牌已微微卷曲,仿佛急着投入土壤孕育新生。随着“植树行动”和“巡河行动”授旗仪式的结束,主会场的义务植树区,一把把铁锹插入湿润的泥土。
河畔,新栽的5500余株树苗在春风中舒展,叶片沙响中仿佛传来未来的应答。
当茅台酒香融进赤水河的晨雾,一个关于永续的答案,已在绿意中悄然生长。
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夏光:
赤水河治理需向“2.0版本”升级
赤水河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夏光表示,赤水河治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样本,但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需要向系统性治理升级。
夏光说,流域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沿线绿色产业体系初步成型,这些是赤水河生态保护的1.0版本。迈入高质量发展的2.0版本,要突破传统治理框架,从“单一水质治理”向“全要素协同管控”转变,构建涵盖水、气、固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维保护体系。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
长江鲟回归印证“中国流域治理智慧”
赤水河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否提供全球经验?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用一组数据作答:赤水河的长度只有莱茵河的三分之一,但土著鱼类却是莱茵河的3倍,长江鲟从绝迹到重现印证了治理成效。
自2006年开始,研究人员对赤水河的干流、支流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设置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长期监测,一直持续至今。在此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对一条河流做长期连续监测的案例。
刘焕章说,赤水河流域已成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个典型样板,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发展,赤水河流域的保护将成为世界大河流域生态保护难得的参考案例。
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荣誉顾问、信托制度研究专家高传捷:
以慈善信托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治理
如何推动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迈向新台阶?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荣誉顾问、信托制度研究专家高传捷表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共治”新格局,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治理。
高传捷认为,茅台作为流域龙头企业正在探索设立“赤水河生态公益基金”,就是非常好的措施。这类以信托为法律架构的财产管理方式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公信力强、社会意义、社会的透明度高,容易起到动员社会方方面面来参与的效果。
高传捷建议,创新公益参与模式,依托国家公益慈善制度打造赤水河专属生态保护联合体,引导流域企业、上下游企业积极加入,通过社区慈善信托精准改善流域村居的种植、排污、生态补偿等民生环节。
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彭剑峰:
大模型破解山地河流面源污染难题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复杂地形下面源污染如何精准治理?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彭剑峰认为,赤水河流域山地陡峭,导致降雨时大量面源污染短期内直冲河道,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面源污染到底来自哪、怎么来的,最主要的就是面源污染精准核算的问题。
彭剑锋坦言,当前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一次的采样频率,难以精准刻画暴雨期污染物入河的过程。他所在团队与茅台合作,研发专门针对面源污染的大模型,通过高频监测设备将样本采集间隔压缩至10分钟至15分钟,通过构建时空动态感知网络,及时捕捉赤水河面源污染“来龙去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轶斐:
酒糟或成航空减排“密钥”
茅台通过综合利用酒糟、稻草等生产固废,生产生物质沼气、有机肥、饲料等产品,形成从资源到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可能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轶斐认为,固体废弃物不仅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如今更要高质化。在她看来,酒糟是一类可综合利用的优良生物质原料,有效利用生物质的结构和化学特性,完全能够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比如航空替代燃料。
在全行业碳排放中,飞机航空燃油燃烧接近排放总量的八成,这是减碳的最大来源,也是潜力最大的环节。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的1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然而行业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万吨。
孙轶斐说,从技术层面来看,酒糟热化学转化效率能达到90%以上,非常适合做替代燃料,茅台如果能把有机固废的资源属性利用好,一定能在“两山”实践和“双碳”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
守护河岸生态 他们是“醉”美护卫队
2月18日,雨水节气。云贵川三省联合启动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中,茅台表彰了10名优秀护林员、巡河员,他们护绿爱绿的优秀事迹,加持和赋予了茅台生态和文化的生动意义。
一身迷彩服的张贵杰,今年33岁。但已担任茅台镇林管员8年之久。
仁怀市茅台镇有28个村,其中24个村有林区,全镇林地加起来有10多万亩。中华村境内的林地,长年累月人迹罕至,陈旧落叶厚厚堆积,火灾隐患大,一旦着火很难及时扑灭;茅台机场所在尧坝村是全镇森林植被最厚、林木质量最好的林区,是防盗重点林区;赤水河沿线青草坝、云梦、云柳、正觉寺、沿河等近20个村的林地,是松材线虫病高发区域,是防病重点林区。张贵杰每个月至少有25天,要开车在各个林区转悠。平均下来,每天车辆行程不少于100公里,每天进入林区至少步行10公里路。一年下来,驾车3.6万公里,行走3600公里。8年时间,年年如此。
松材线虫病发生率随海拔的降低而增加。茅台镇赤水河沿线10多个村,因海拔走低,发病率高。旱涝、风折、高温高湿情况下造成松树病变,预防其发生线虫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病变树烧掉。但是,林区里不便运输,病变松树只能抬到空旷地就地焚烧。一烧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场地选择不当,或监管不力,或者遇大风天气,很容易引发火灾。张贵杰每年要组织烧掉几千立方米这种带病毒木材,但从没有引发一例火灾。
作为林管员,张贵杰除了林区防火防盗防病,还兼顾宣传林业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林业资源调查、植树造林等工作。8年时间,张贵杰参与了茅台3万多亩植树造林的劳动。8年林管员,张贵杰年年都获得仁怀市优秀林管员称号。去年还获得遵义市森林防火大比武三等奖。
杨应波车子尾箱里,还有很多宣传小册子,《长江十年禁渔》《发现身边的入侵鱼类》等。杨应波是茅台酒股份公司勾储车间的安全员,3年前报名参选,成为了赤水河巡河领队、志愿者。
四川合江的“黛绿”荔枝,一度成为游客们夏日里的甜蜜诱惑。而这“黛绿”二字,被杨应波取为自己的环保名。杨应波的巡河志愿者队伍里,铁杆志愿者几乎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环保名,用自然界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取名,比如“折耳根”“雨鸥”“微藻”“小鱼”“蒲公英”等。
“你把四川合江特产取为自己的环保名,有什么特殊意义吗?”笔者问。
“因为我就是四川合江人。”杨应波说,“我老家在赤水河尽头的河边。小时候,离家不远的上游有一家工厂,污水流进河里,使河水臭气熏天,一村人对赤水河的污染深恶痛绝。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赤水河应该狠狠地治理,要保护起来。”杨应波说,这也是他努力成为一名巡河志愿者的主要原因。
3年时间,每个月杨应波都要组织志愿者进行至少一次常态化巡河,全年加起来有十五六次。人少的时候20多人,多的时候达50多人。为不影响本职工作,杨应波尽量抽双休日或其它节假日组织活动。好在志愿者队伍组成人员几乎都是茅台青年员工,时间上很容易统一。
每次巡河前后,杨应波都是最忙的。踩点、发布活动通知、做方案、组织巡河、巡河后收集意见、形成文字向相关部门或公益组织反馈,都是杨应波的活。而每一次巡河,主题都不尽相同。如果沿河垃圾特别多,那么巡河的主题就可能是共同捡垃圾。
一个月前,杨应波组织了20多名摄影爱好者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巡河活动——观鸟。摄影师们在赤水河边通过自家的摄影器材捕捉到了20多种鸟的镜头,除了白鹭、红嘴蓝雀、黑颈鸭等常见鸟,还有游隼、蛇雕、凤头鹰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杨应波说,从上游的茅台中华村,到下游的紫云太平村,20多公里的赤水河段,他几乎走遍,很多河段走了又走。在杨应波看来,3年巡河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河边乱堆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甚至没有了。
茅台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32岁的科研员周建国身着白大褂,将过滤后的水样注入试管,开始用现代设备检测赤水河的水质指标——这是他与赤水河的亲密对话。
监测赤水河,占用了周建国大部分工作时间。每到月初,他和同事都会带着特制采样箱出发,在茅台厂区范围内12个定位点收集河流“血液”。从上游到下游,还有各个支流,每个点各取两桶水,每桶20斤。操作取水设备,至少得两个人才能完成,取完12个点的水至少得花两天时间。取一次水做一次分析,至少要花上两周时间。
周建国监测的不只是水,还有土、气、微。这几年做监测下来,他发现赤水河的各项生态指标都是往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
暮色中的赤水河泛起琥珀光泽,三位守护者在不同维度续写着生态长卷。张贵杰的车辆穿梭于山林之间,杨应波的环保手册让更多人加入巡河,周建国的仪器持续接收流域生态脉冲——他们的故事如同奔涌的赤水河,最终汇入茅台“天人共酿”的宏大叙事。
当5500株新苗在酒香中舒展嫩叶时,人们忽然读懂:这瓶源于山水的美酒,本就该是给自然守护者颁发的勋章。
【手记】
山高水长的企业责任论
在资本追逐短期利益的喧嚣中,茅台以四十年流域共治的坚持,验证了一家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命题:生于大山的企业,如何在商业扩张中维系自然伦理?
当多数企业将ESG视为合规成本时,茅台把赤水河生态保护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资产。累计2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撬动产区整体环保升级,能源结构四次跃迁驱动降碳50%,这不是简单的环保支出,而是重构酿酒工业底层逻辑的战略投资——对赤水河微生物群落的保护,本质上守护了酿造工艺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
这揭示了一个思辨性现实:真正的绿色转型必然发轫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内生需求。当能源革命曲线与产能增长轨迹同频攀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象为生产线上可量化的碳足迹数字。茅台“135”生态体系的构建,正是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生机制的哲学实践。
大山赋予茅台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长周期发展的生存智慧。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困于环境代价与增长压力的平衡时,赤水河畔的实践给出答案:承担山岳般的责任,实则是构建最稳固的竞争护城河。
这或许正应了古老东方哲学的深意——大商谋道,山水同频。
(本版图片由茅台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