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日前,在位于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的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包生产车间,多台大型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进行菌包的定量包装及灭菌生产。
“从拌料到养菌,菌包经过了70天的培养,现在只需在出菇房智能管理30天,就能采收。”公司总经理陈家平说。
自动控温、智能加湿、流水线加工……这是该公司智能化工厂生产的亮点。依靠智能工厂车间大数据平台,种蘑菇就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告别“挥汗如雨”的时代。
传统食用菌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过程中的接种、管理、采摘、打包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曾一直被认为是技术门槛低、利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玉屏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积极引进食用菌种植生产企业,扩大种植面积,拓展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有效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科技引领,将食用菌从田地里、大棚中转移到工厂内生产,通过对设备进行智能化及模块化管理,不断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智能化、数据化、规模化、精深化,让食用菌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化生产转变。
说起搭上“数字快车”的好处,陈家平点开手机APP,菇房内温度、湿度尽在“掌”中。“包括温度在内的十几个生产指标全部自动控制,一旦异常就会报警,巡查的工作人员将立即处理。”陈家平说。
数字赋能不仅提高了食用菌单产,还提高了品质。顺着自动流水线来到加工车间,上百位工人正忙着把形状大小均匀、长势喜人的鹿茸菇切根、分拣、装盘、称重……整个鹿茸菇生产线高效运行。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年产9936.2万菌棒、日产18万公斤食用菌的生产线,并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