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刚过去的春节,坐上自家的小轿车,余帮伟和父母一起回到老家过年。
今年22岁的余帮伟是贵州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现住六盘水市水城区的城区,老家则在水城区米箩镇俄戛村。在余帮伟8岁那年,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带着他搬到了城里。但是每年春节,一家人还是会回到村里。
在余帮伟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房屋大多是木房子,一条泥巴路通往镇上。约上同伴们去水稻田里捉泥鳅,玩得一身泥回来,是余帮伟童年里最快乐的回忆之一。
俄戛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寨,村民们依山而居,多以种植养殖为生,水稻、玉米、土豆就是田地里的“主角”。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们和外界联系甚少,只有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余帮伟的父母就是村里较早外出务工的人。
务工有了一些积蓄后,余帮伟的父母带着他搬到了城里。“那时候,是爸爸骑摩托车带我们回来过年。”余帮伟说,冬天泥泞打滑的泥巴路让他一度觉得家乡很遥远,每次到家时也带了一身泥。
在余帮伟不经意间,回家的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家人返乡的交通工具也变成了客运车。
2011年,俄戛村硬化了通村路。村里交通条件逐渐变好,不少年轻人都开始外出务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期间,俄戛村硬化了组组通道路,安上了路灯,摆放了垃圾桶,修建了活动广场,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
近几年,余帮伟发现村里又有新变化。“现在村里有了产业,许多人都不再外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余帮伟口中的产业,是2012年村里引进的猕猴桃种植。
那年,水城区米箩镇锚定富民强村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俄戛村也因地制宜,根据本村的气候和土壤优势,引进公司种下1.4万亩猕猴桃。
这些年,村里积极探索猕猴桃产业发展新模式,科学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基地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家都有不少亲戚在基地务工。”余帮伟说。
在猕猴桃基地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种起了猕猴桃。如今,该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9万多亩,带动2000余人就业增收。
同时,俄戛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除猕猴桃之外,还发展了玛瑙红樱桃、红心柚等精品水果1000余亩。2022年以来,俄戛村狠抓产业提质增效,新建猕猴桃“吨产园”2000余亩,投入资金建成4000余亩猕猴桃基地防雹网,减少自然灾害影响。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中药材产业等。
如今,远眺俄戛村,余帮伟记忆中的木房子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小楼房,家家户户门口几乎都停着小汽车。余帮伟一家返乡的交通工具,也换成了自家的小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