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庆祥
精准定位产业链,明确“招什么”。基于当前产业规划与优势绘制产业链“三张清单”。通过梳理如酱酒、大数据、新能源材料、山地农业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构建“优势清单”,明确贵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对标,构建“短板清单”,识别产业链断点,明确招商引资产业链目标;通过针对短板环节,锁定国内外细分领域龙头或“隐形冠军”企业,建立动态招商数据库,构建“目标清单”,实现精细化招商。实施“链长+链主”双轮驱动招商机制。由重点产业链链长统筹土地、资金、政策资源,解决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难题;支持链主企业发布供应链需求,推动“以商招商”;根据区域经济不同特点,实现招商引资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因地制宜制定招商方向。
创新招商模式,明确“怎么招”。构建场景招商模式,以需求倒逼供给。开放政府主导的场景资源,发布“机会清单”,吸引企业参与。探索“飞地经济”跨区域协作,构建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共建“反向飞地”园区。优化数字化招商平台赋能招商引资质量。依托“云上贵州”“贵商易”等智能招商系统,整合目标企业的投资动态、技术路线、供应链需求等数据实现企业画像,通过算法推荐与贵州产业契合度高的项目智能匹配,实时监测签约项目进展,对落地延迟项目启动预警机制实现履约跟踪。
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留得住”。健全普惠金融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商业银行加速设立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分支机构,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改进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供给结构,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产业特点制定特色信贷政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权责一致原则明确监管责任,确保审批、监管、服务之间权责明晰、分工清楚、衔接顺畅,以充分释放行政效能。构建产业生态圈。在重点园区建设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物流枢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生产配套;推广“15分钟产业生活圈”,通过持续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实现生活配套;尝试探索建设产业招商母基金,实现招商比例配套,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实现“落得下”。探索土地供给创新。提前完成地块规划、环评、能耗评估,全面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的“标准地”改革;针对山地占比超90%的县域,允许分散式用地审批,降低土地整理成本,探索构建点状供地模式,对连续两年未达标项目启动强制退出机制,有效实现“腾笼换鸟”。人才引育并重,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制定“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进长三角、珠三角工程师周末赴黔提供技术指导;依托高校学科优势结合各市(州)产业招商定位,开设产业定制班,为企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持续提升“人才安居工程”质量,试点建设“共有产权房”机制,对高端产业人才提供获得完全产权的工作年限标准。持续推进能源保供与成本控制。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对数据中心、电解铝等用电大户,实行“阶梯电价+定向补贴”组合政策。
完善推进机制,破解“推不动”。建立全周期服务机制。在前端,依托投资促进局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按产业链设立“招商工作小组”,开展靶向攻坚;在中端,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在后端,建立“企业服务管家”制度,提供从投产到扩能的全程跟踪服务。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以质量为导向,在传统考核指标(投资额、项目数)基础上,增加“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单位投资就业带动比”等维度;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奖励金等,激发招商引资团队的积极性。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利用粤黔、沪黔对口帮扶机制,推动“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东部总部+贵州基地”合作模式,争取东部城市在贵州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