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尚宇杰 摄影报道
2014年,踏上南下的列车,六盘水女孩罗小敏从家乡奔赴广州的繁华。
广州的电子厂里,女孩的指纹被烙进塑胶按键,流水线永不停歇的履带声中,她学会用砂纸打磨零件毛边,也打磨掉口音里的“山旮旯味”。
“您好,在这边领卡,刷卡进入雪场。”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双手向游客递上卡片。2025年,回到家乡的第5个年头,罗小敏成为了玉舍滑雪场收银组的一名成员。
连着5天游客接待量超过5000人,大年初五,雪场网络也忙得崩溃,罗小敏熟练地把客单停下,安抚着游客的情绪,短暂的休憩中,思绪拉回曾经的时光。
2005年,六盘水市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这个西南的工业重镇走出“深闺”,开始成为国内外“纳凉客”的避暑新选择。
夏季旅游的持续“井喷”,让六盘水人吃上了“旅游饭”,把一个“凉”字从夏天延展到冬天,六盘水市依托独特的山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开始全力打造冰雪旅游产业。
以2010年省内首个滑雪场在玉舍林场投入运营为起点,六盘水市先后推出玉舍、梅花山、乌蒙大草原3个低纬度天然高山滑雪场,让更多人在南国邂逅一场雪的浪漫。
懂电脑,善沟通,在亲戚的劝说下,归家的念头从设想到最终落地。2020年,安六高铁开通,罗小敏从广州踏上归途。
出站口的电子屏闪烁着“南国冰雪城 贵州六盘水”标语,接驳大巴上载满了扛着雪板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目的地和她一样——玉舍雪山滑雪场。
3条雪道垂落山脊,像在云端摊开的宣纸,身着各色滑雪服的游人在这里留下一道道色彩斑斓的印迹。曾经儿时嬉闹的阔野,如今皑皑一片,雪花飘落在地上,也飘向罗小敏心间。
“家乡,变了!”
勤劳肯干的罗小敏,被安排在前台负责游客接待,一字排开的收银组,11名工作人员站在玉舍滑雪场“第一线”。这一待,就是5年。
核对信息、答疑解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小敏姐,这里需要退票!”
“小敏姐,现在怎么补卡?”
“刚接到通知系统即将恢复,感谢大家的热情和耐心等候……”罗小敏左手拿着喇叭,右手握着对讲机,与时间“抢”着流量,一米五八的个头,在人群中忙而不乱。
系统很快恢复,服务大厅里热闹而有序。
是夜,烟花与雪光共舞。雪场里,滑雪板划出的弧线交织成光的蛛网,大厅内,罗小敏带着组员给白天的游客一一打去电话道歉:“不好意思,今天给您造成了困扰,我们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抱歉,感谢您选择玉舍滑雪场……”
“也感谢您来到我的家乡。”这是罗小敏放在心底的话,虽然没说出口,却一直萦绕心间。
打完最后一通电话,罗小敏关闭电脑,朝家的方向走去。“以前总说走出家乡的大山才有出路,如今家乡的大山上满是年轻人的脚印。”
“我,也变了!”
春节期间,玉舍滑雪场日均游客接待量超5000人次、游客年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当乡村全面振兴的暖流涌入冰封的山谷,无数个“罗小敏”正将异乡练就的本领,化作润泽故土发展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