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明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重点抓好农业特色产业,要求“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布局生产季节性缺口农产品,确保肉蛋奶、果蔬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蔬菜是重要农产品与民生商品,在全省“菜篮子”产品供给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4年贵州全年蔬菜产量超3500万吨,上市种类超50个,产值超12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贵州是全国规划布局的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贵州蔬菜对全国区域性重要农产品保供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季节性光照强度、地形地貌、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冬春茄果、瓜果类喜温蔬菜是全省蔬菜生产的最大短板,需季节性从省外调入补充,应加快构建冬春喜温蔬菜优势产业带,补上我省蔬菜生产季节性缺口。
优化规划布局。喜温蔬菜生产需要良好的光、热、水条件,我省冬春季最适宜在低海拔富热河谷区进行生产。规划上应以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区为主,都柳江、清水江、赤水河和乌江中下游河谷区为辅,重点布局在罗甸、望谟、册亨、贞丰、关岭、镇宁、紫云等地,辅以兴义、安龙、榕江、三都、平塘等较适宜县(市、区),打造冬春喜温蔬菜优势产业带。
建设示范基地。集中资源要素推进冬春果菜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区域实际,新建或改造升级现有棚室,完善排灌管网、田间便道和采后分拣设施,适度配套防寒防风防霜和增温补光设施设备,探索推广移动式大棚,改善生产条件。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试验推广,带动周边区域不断扩大冬春喜温蔬菜生产,“聚焦成点、连点成线、扩线成带”,快速构建出优势产业带。
培育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挑大梁”,在发展自有基地的同时,分区域建立紧密协作的供销关系,全面提升产销活动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引导支持农户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和队伍建设。支持行业协会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增强行业凝聚力,帮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科技支撑。持续推进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指导服务;支持蔬菜技术推广机构与生产基地协作办好“试验田”,筛选引进耐低温、弱光、高湿,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开展高温闷棚、土壤肥力提升、绿色防控、嫁接苗应用等技术试验示范。依托院士和专家团队力量,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特色品种选育、连作障碍治理、棚室结构及配套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强化要素保障。压实“菜篮子”责任制,出台稳定的支持政策,明确部门分工,在项目安排、规划选址、用地保障、供水供电、贷款保险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生产主体积极性。将基地布局落实到地块,整合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农业现代化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完善基地灌溉、集约化育苗等设施配套,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作者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