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刻阐明了森林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效益。近年来,贵州立足于森林生态优势,农林并举,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探索森林“四库”建设助推林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定位的生动实践。
以辩证统一为核心,推动森林“四库”一体化建设。一是提升森林质量。贵州持续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大力修复石漠化退化林。构筑国家森林水库,尤其注意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森林修复与保护,推动实现林水互补,优化林种结构,加强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使森林“水库”“碳库”的作用得到最大保障。二是推动林业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林业碳票”交易与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进一步探索森林碳汇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大力发展林下特色产业,践行“大食物观”,提升食物供应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新模式,推进贵州林业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与多元化发展,使森林充分发挥其作为“钱库”与“粮库”的协同作用。三是把握森林“四库”辩证关系。森林是多功能综合体,必须统筹协调好“四库”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经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也不能一味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必须系统发挥森林“四库”的生态、经济效益。
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推动森林“四库”法治化建设。一是加强协同合作,推进制度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重点加强对重要水源地周边的统筹规划以及推进河湖长制与林长制的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共治,强化保护监管与督导问责,保障森林生态和水安全。二是健全林业监管体制,推进依法治林。通过完善的森林管护与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使生态价值实现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建立并健全森林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对森林食品溯源进行标准化建设,加强生产的全过程监督。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深入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培育一批懂林懂法的专业化人才,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守正创新。三是推动林业金融创新,共享增值收益。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森林产业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落实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政策,进一步探索贵州林业碳票的金融属性,完善碳汇交易的金融服务体系,使“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以公众参与为重点,推动森林“四库”长效化建设。一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的“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鼓励林农、林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以托管、合作、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引入专业运营商对森林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健全并落实科学的分类分级分档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障林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公益参与、自主投资、政企合作等方式参与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林权评估折价入股、赎买、合股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本;优化政府投融资机制并有效整合政府涉农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其量化为农村集体“流动资金”,撬动农民参与投资。三是激发全民参与造林。将林业法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以森林保护、森林碳汇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开展公众参与森林保护实践的互动式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林业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投身林业工作。
以数字赋能为依托,推动森林“四库”智能化建设。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以林业科技创新工作为引领,企业可联合学校、科研机构等加强森林资源挖掘与森林产业规划,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综合发展水平,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林业当中的应用,用数字化赋能全域监管,推动森林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森林食品市场。加强对森林食品的宣传推广,使消费者认识到其安全、营养方面的优势,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洞察消费者对森林食品需求偏好,实现高质量、多元化供给。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