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张林
《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建设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贵州煤炭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五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在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需统筹能源安全保供和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煤炭开发、生产、储运和使用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利用,助推贵州煤炭资源实现“富矿精开”。
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煤矿项目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应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规模生产、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科学确定矿井规模,实现煤炭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开发。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建成投产煤矿20处,调度原煤产量1.8亿吨”。目前,生产煤矿中设计产能9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数量占比约21%。应持续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严格控制煤矿规模、技术装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煤矿项目准入要求,积极引导“小、弱、散”煤矿淘汰退出,通过新建规模煤矿、技改扩能、整合周边煤矿及零散资源等方式,形成规模化煤炭开发格局。加快推进露天煤矿建设,充分发挥露天煤矿在“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中的弹性生产优势,注重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协同发展,不断培育和释放煤炭优质产能。
构建煤炭绿色智能化生产体系。坚持煤矿开采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无煤柱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不断提高煤炭回采率、资源化利用率和安全生产水平。例如,黔西市高坡煤矿采空区煤矸石充填项目已完成200吨煤矸石注浆回填中试,初步验证低瓦斯矿井煤矸石采空区回填可行性。重视煤矿机械化和智能化采掘普及,积极探索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提高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效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开采业,优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和煤矿安全风险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推动煤炭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煤炭洗选是提升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煤炭工业产值的重要手段,应加快煤矿洗选配套设施建设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煤矿配套建设选煤厂,在煤矿集中矿区配套建设群矿选煤厂,全面提高原煤入选和入洗率。此外,煤矸石堆放场容量不足已严重制约煤矿企业发展,应积极探索新型建材、采空区回填、塌陷区治理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多元化处置利用途径,不断提升煤矸石处置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煤矸石填沟造地建设。同时,坚持矿井水源头保护、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广矿井水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积极将处理达标的矿井水用于生产、生活。
提升煤炭储运清洁化管理水平。转变煤炭运输方式,聚焦“电动贵州”应用场景示范,积极推动煤矿企业、火电企业、煤矿运输企业等重点领域新能源电动重卡应用,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强煤炭储装运卸封闭式管理,推进煤矿储煤场所建设标准化、运输装卸无尘化,降低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积极搭建煤炭交易、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煤炭集运、中转联运、储配等基础设施,增强煤炭物流和公共服务功能。
强化煤炭多元化综合利用效能。贵州煤炭以无烟煤、焦煤等为主,并主要应用于发电、钢铁、化工等领域。应全面摸清煤炭品类,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因地制宜实施电煤保供政策,提高电煤供应质量标准,改造升级现役煤电机组,逐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降低煤电企业等重点领域能耗。鼓励煤炭向多元化、高值化发展,在低热值煤资源化利用、磷煤化工一体化、煤制清洁燃料、煤焦化一体化等方面开展产业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煤炭及其伴生资源附加值。探索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积极在煤炭矿区推广光伏、风能、种植业、畜牧业等多场景应用模式。重视后采矿阶段关停废弃矿山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废弃矿山地面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文旅产业、山地特色农业、井下储油储气(储酒)、抽水蓄能发电、固碳等创新模式,不断延伸“富矿精开”产业链。
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力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支持政策。应重视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开展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煤炭高值化利用、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煤矸石处置利用等研究,合力破解制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难题。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实施路径,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形成“富矿精开”战略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贵州经验。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矿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