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旨归,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舞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凝心聚气、团结奋斗、奋勇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状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道德、政治、哲学和艺术等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文明所决定的,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进步。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价值目标、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科学的认知结构等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物质文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物质生产效能和发展质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崇高追求。人民精神世界是思想引领、理想信念、道德水平、价值追求、政治意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综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是现实的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有精神需求,需要得到尊严、价值、幸福和真善美的满足。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对自身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也更为关注。路边音乐会成为全民欢乐的文化盛宴,“村超”“村BA”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研学+休闲游”成为人们精神放松的新方式。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都有了更多、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着眼于广大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和新标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和崇高追求。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激发全民族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创造出质优量足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党才能汇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必须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学习机制、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养成机制和构建理想信念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