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母女接力编织苗绣新色彩

廖兰英和刘书颖一起刺绣。(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廖兰英和刘书颖一起整理衣服

廖兰英指导绣娘刺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2月8日,在黔东南州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几位苗族妇女聚在一起,专注地绣着苗绣。

只见她们用手稳稳地托住眼前的刺绣图案,接着另一只手上捏着纤细的针,顺着手指抵住的地方,轻巧又精准地插了进去。随后手腕微微一转,带动着那根针缓缓倒回来,针再次穿过刚刚留下的针孔,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一针一线不仅展示了苗绣之美,也拓宽了增收路子,增收领路人就是廖兰英和刘书颖母女。

55岁的廖兰英,自小跟随长辈学习苗绣。凭借着对刺绣的热爱和执着,她的技艺日益精进,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刺绣能手。

一个偶然机会,廖兰英从亲戚口中得知贵州的苗族刺绣在北京市场上深受欢迎。她意识到苗绣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当时,我在各个村的妇女手中收购了价值1万多元的苗族刺绣作品,拿到北京售卖,赚了好几千块钱。”

起步顺利,让廖兰英坚定了留在北京创业的决心,并且一待就是20多年。她研究市场需求,在保留苗绣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苗绣技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备实用性与美观度的绣品。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积累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客户群体。

2017年,廖兰英回到贵州,成立了贵州嘎榜留民族工贸有限公司。“一开始是北京、贵州两头跑。2020年我回到老家,将精力放在苗族服饰、银饰、刺绣工艺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对外进出口贸易上。”

2022年,业务量增长较快,兼顾创作和经营让廖兰英有些忙不过来。正当一筹莫展时,一位老朋友提醒她,能否将“一身功夫”传授给女儿,既能传承技艺,还能为公司增添新生力量。

廖兰英的女儿刘书颖在杭州工作,收入稳定,“虽然收入比不上杭州的工作,但我喜欢苗绣,所以愿意回来。”

近两年,刘书颖学习掌握了苗绣的各种绣法,同时积极尝试电商销售模式拓展销路。为推动苗绣产业持续发展,刘书颖采用“公司+基地+高校+农户”的模式,在多个乡镇举办培训班,将苗绣技艺免费传授给当地妇女。同时,形成了由公司设计纹样、发放材料,绣娘分工制作,公司再回收销售的生产流程,带动一批乡村妇女增收。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培养骨干绣娘50人、灵活就业的绣娘400余人,培训苗绣技能、苗族手工艺达600多人次。公司还成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等。

为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贵州嘎榜留民族工贸有限公司在锦绣计划示范县项目支持下,对厂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引进电脑绣花机等设备,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刺绣老工艺焕发新活力。目前,该公司有机绣、手推绣、手工绣等多种绣品。同时,还与国外服装设计师合作,探索将苗绣元素融入时尚服饰。2024年,公司营业额350余万元。

廖兰英和刘书颖表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培养人才、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才能让苗绣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未来,她们将在苗绣传承与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 2025-02-1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5712.html 1 母女接力编织苗绣新色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