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玉屏枹木垅村集中建房改善人居环境

乡村田园“住有优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青山如黛,白墙映翠。冬雨过后,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薄纱下,一栋栋黛瓦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笑语声声。谁能想到,这个散发侗乡风情的美丽乡村,昔日却是贫困村——祖传的木屋老旧破败,逼仄的巷道杂乱不堪,零碎的土地犬牙交错。

“旧房子,脏得不得了;新房子,好得不得了。”村民龙君贵连用两个“不得了”道出居住环境巨变。背靠青山,面临池塘,龙君贵家的新房,盖得颇为讲究。整栋民居三楼一底,采用了保温隔热性能的砖混结构,大视野落地窗更显气派。

改变始于2014年。面对“村庄建设用地捉襟见肘,村民组却有较多闲置地”的矛盾,村委会决定启动首期集中建房试点。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村党支部书记为小组长,党员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8人智囊团,选取离活动室较近的部分闲置土地作为第一期集中建房试点。

然而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土地协调问题成为最大难点。第一期集中建房占地30亩,涉及枹木垅组和茶山组的零碎土地,村民意见难以统一。8人智囊团同村民代表多次协商,但因土地问题频频不欢而散。

“‘碰钉子’是常有的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一次次村民会议失败后,智囊团推出“户代表协商制”,由茶山组3位德高望重的户主收集诉求、集中协商。最终通过村民大会议定,集中建房点由村“两委”统一进行场平、基础设施建设并拉通水电。场平完成后,按照报名户买地基自建。

历时一年多的“寸土必争”,2016年初,12栋独院民居在活动室对面拔地而起,成为村中一道漂亮的风景线。集中建房点还统一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户主出钱出力,修建了荷花池、家风长廊、连心桥。

眼见首批住户生活焕然一新,更多村民按捺不住了,多次向村委会反映,盼着第二期。2016年底,枹木垅村第二期13栋民居落成。这次更是升级版,房屋主体增加了罗马柱,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甚至公交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这时,龙君贵还在观望,“我的红砖房,勉强还能住。”

2019年,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玉屏自治县进一步推进规范农村集中建房,结合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完善近百张农村自建房指导图集,同时考虑到群众烤火、熏腊肉、饲养畜禽等实际需求,为群众提供设计图纸和技术咨询,确保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齐全。

这回,龙君贵彻底坐不住了,他将户口本、建房申请等材料一一交到村委会。资格审查通过后,村里召开村“两委”会议审议,再将所有材料提交皂角坪街道办事处审批。

一个月后,龙君贵盼来了他的施工公示牌。去领施工公示牌的那天,他像得了宝贝似的把牌子抱了回来。

半米见方的施工公示牌上,房屋信息、家庭人口、公示时间、规划许可证、建筑平面图等信息一一在列。把牌子往宅基地一立,龙君贵喜笑颜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房子开始动工了。

安居梦的实现离不开严密保障链。除了资格审核,玉屏采取县、乡(镇)两级双调度,加强农村集中建房质量监管,建立由绩效办、督查室等部门参与的联合督查机制,确保了建房进度不放缓、不敢缓。

龙君贵是个勤快人,隔三岔五往第三期的工地上跑。“工地上经常碰见街道干部、村干部,现场超出规定1厘米都不行。”

房屋主体结构竣工当日,街道办事处请来专业测绘团队,对照着原先的施工红线图、平面设计图,开展竣工验收。

拿着尺子和测绘仪,测绘机构人员一一丈量房屋面积,全部指标合格后,龙君贵的心彻底放下了,“奋斗了半辈子,盖栋新房子的心愿终于达成了。”

告别“忧居”,搬进“优居”,乡村生活焕然一新。如今村民都知道,村里环境好,大家的生活才会更好,走进枹木垅村,8个村民组自发修建的11个文化广场星罗棋布。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皂角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杨说,“我们把‘住有所居’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硬任务,用一砖一瓦筑起群众的安居梦,叩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 2025-02-11 玉屏枹木垅村集中建房改善人居环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5572.html 1 乡村田园“住有优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