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
2月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毕节市赫章县铁匠苗族乡铁匠村白泥河,一条蜿蜒的林间公路顺山而上,贵州绿源鲟业科技有限公司鲟鱼养殖基地映入眼帘。
38个长方形鱼池连片排布在占地25亩的基地内,池塘的水清澈见底,一条条鲟鱼在池中穿梭。鱼池通过沟渠相互连通,清澈的山泉水在水压阀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引入鱼池中。
“我们这里的鲟鱼肉质好,销路不愁。这不,云南昭通一个客户刚买走3000多斤鲟鱼。”工作人员晏如秀说,“1月27日至今,鱼场共卖出鲟鱼8万多斤。目前,鱼场三斤以下的鲟鱼还有50万多斤,将于2025年4月大面积上市。”
“起网喽……”随着工人们将渔网兜收紧,原本平静的水面顿时浪花飞溅。工人们麻利地将一条条鲜活的鱼装入筐中,抬筐、称重、装车,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我们将继续强化养殖基地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将鲟鱼种养品牌打得更响。在主攻冷水鲟鱼养殖的同时,我们还打算配套开发乡村旅游业,将养殖基地打造成集养殖、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场所。”赫章县铁匠乡党委书记陶万春说。
这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4至18摄氏度之间,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为冷水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基地养殖商品冷水鲟鱼50万公斤左右,年产冷水鱼苗500万余尾,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
“铁匠村资源禀赋优越,水产业发展得很好。县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支持产业发展。2024年6月,铁匠乡冷水鱼入围‘贵州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未来铁匠村冷水鲟鱼产业定能再攀新高。”该公司总经理杨献飞说。
目前,铁匠乡探索推行“共享鱼池”建设,拉动3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同时,依托冷水鲟鱼产业,还带动当地农户开办特色餐饮2家。
“赫章县推行农技专家领办创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在铁匠村以‘党支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开办鲟鱼养殖场。如今,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地反馈到当地群众身上。”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杨星副研究员说。
现在,每逢周末,自驾到铁匠村观赏、购买鲟鱼的游客络绎不绝。赫章县铁匠乡将渔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以渔富民”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