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2月8日,清晨的薄雾还笼罩着毕节高新区工业园区,毕节明钧玻璃厂区内早已机声轰鸣。浮法玻璃生产线吞吐着炽热的玻璃熔液,机械臂灵巧抓取着透亮的原片,叉车在厂区穿梭如织。
“我们春节不停工,都在以三班倒的形式忙生产,今年除夕我就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原片部员工李晓强扯着嗓门介绍,手里还攥着刚打印出的排班表。
在他身后,智能化玻璃带正以每秒半米的速度匀速流淌,机械臂以每分钟两片的速度抓取玻璃原片。
“这一批是10毫米的玻璃,准备拿来做钢化玻璃,市场上的玻璃推拉门用的就是这个规格。”李晓强说。
与一号生产线的繁忙不同,浮法玻璃二号线上,数十名工程师正在拆装生产线。“这是我们今年预计投入3亿元以上做的绿色技改。”该公司财务总监李伟军介绍,技改后产品能耗将大幅下降,每个玻璃标准箱可节约两个立方米天然气。同时,玻璃产品质量将显著提升,优等品预计提升五到十个百分点,预计每年可节约1700万立方米天然气,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玻璃智造的基因升级。”该公司生产总监鲁小飞介绍,近几年,明钧玻璃累计投入数亿元进行环保改造和技术迭代升级,目前该公司已用技改打开镀膜玻璃、光伏玻璃等高端市场大门,并占据贵州普通玻璃80%以上市场。
暮色渐浓,厂区灯火与熔窑红光交相辉映。二号线技改设备正在吊装,相邻的一号线又有一批满载玻璃的货车鸣笛启程。这个春天,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故事,正在1600℃的炽热中淬炼出新的光芒。